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想避免被批評很簡單,什麼都別說,什麼都別做,什麼都不是。」;也有句名言這麼告訴我們:「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必須面對批評的場景,既然逃不掉,不如學會如何強化脆弱的「玻璃心」,讓自己勇於面對批評並藉此成長!
批評代表真正在乎,負面批評要正面看待
面對批評,首先要建立一種心態:「收到負面回饋並不代表我是最差勁的人,而是有人在乎我,並試着告訴我該如何做得更好。」
接受批評之所以令人害怕,是因為我們通常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工作表現與個人價值混為一談,導致一些對專業的疑問被錯誤解讀為對個人能力的質疑。於是,當我們聽到負面意見時,會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這就是所謂的「騙子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因此,保持正面的心態面對批評,有助於跳脫負面情緒的糾結。
若你從未被批評,一則是你的能力已超越需求,工作變成不需動腦的反射動作;二則是你的表現太差卻沒人想提醒你。而這兩種現象對職場生涯來說都不是好事,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Kim Scott曾在Google擔任主管,後來轉行作家。在她生涯早期剛當上主管時,有位組員的工作表現常常無法達標,但她卻沒有適時給出一些改善的建議,讓問題持續存在。直到Scott必須當面告知這位組員將被開除時,他非常生氣地質問她「為什麼妳從沒告訴我這個問題?」
Scott深刻記取了這個教訓:員工出錯或表現不如預期時適時給予提醒,是身為主管的「道德義務」。也許直接的批評可能會傷了員工的心,但這也代表管理階層的確在乎他們的工作成果。
另一方面,若從管理階層的角度看待批評,首先排除針對「職位」而不是「個人」的意見,再仔細檢視這些批評的內容,常常可以提醒我們跳脫「專家的盲點」、把既有的立場歸零,用比較客觀的出發點重新思考。
因此,無論你是一般員工或是主管,聽到批評時應該要先慶幸有人在乎你,願意冒着讓你不舒服的風險告訴你還有哪裏可以改進。
別急着反駁!忍住衝動先當個「好奇寶寶」
當面聽到批評時,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極力否認並採取防衛姿態,或者是生氣地反駁對方,隨後發展成彼此針鋒相對的局面。
然而在這種情境下,不妨先把個人自尊放在一邊,冷靜下來,用這段緩衝的時間聽對方說,再想怎麼回應,像是:
「謝謝你的訊息!我需要一點時間好好想想再回覆你。」
「我意見可能和你有些不同,但請讓我了解你的看法。」
「你說的有道理!可以讓我知道你從哪得知這個消息嗎?」
或者,用自己的話重複一遍對方所說的內容,確認沒有理解錯誤:「你的意思是……,對嗎?」
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理解對方的觀點,以及招致這項批評的前因後果;另一方面也讓對方知道你有認真看待他們的意見。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弄清楚這些指控是否真的有理?舉例來說,如以下幾點:
- 批評的對象真的與你有關或由你負責嗎?才不會「躺着也中槍」。
- 時空條件是否仍然成立嗎?不要「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 若內容牽涉到其他人,最好先求證過後再回應,避免被「事後打臉」。
不幸地,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別人的批評有理,但因為多爭取了時間,也清楚了解問題所在,才有餘裕先行思考如何改善。
也有些場合,我們會發現批評中帶有許多成見和誤解,但這不是壞事,代表提出批評的人認定的事實就是如此,反而創造了一個溝通的機會,雙方坐下來把事情攤開談,弭平彼此在認知上的落差。
想要飛躍性的成長?爭取更多願意批評你的人吧!
接受別人批評很難,但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更不簡單,很少人願意冒險做這種吃力不討好、一不小心又會得罪人的舉動,多半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敷衍。所以我們在尋求意見回饋時,往往得到一些打着安全牌的教條式回覆。
因此,向別人「討鞭」時,要如何讓對方願意給你有意義的回應呢?以下分享一個管理顧問公司「Know Your Company」的執行長Claire Law常用的小技巧:用詞上,以「建議」取代「回饋」。
「用『回饋』給人感覺較正式、沉重,用『建議』聽起來像舉手之勞,大部分人都樂意開口給點意見」,再加上談興一來,可能對方會繼續分享親身經歷。比方說:老闆可能會告訴你當年是怎麼從職場菜鳥一路走來、資深同事可能也遭遇過相同的難題等等,這些都是有着寶貴資訊的「洞見」。
正因為批評得來不易,我們更該認真對待願意主動提出意見的「貴人」。同時,日常生活中若對身邊的人、事、物有想法也該勇敢讓對方知道,可以試着回想這些例子:
- 「謝謝你的訊息!我需要一點時間好好想想再回覆你。」
- 「我意見可能和你有些不同,但請讓我了解你的看法。」
- 「你說的有道理!可以讓我知道你從哪得知這個消息嗎?」
- 重複一遍對方所說的內容:「你的意思是……,對嗎?」
最後,我們更衷心期盼可以聽到更多來自「創新拿鐵」讀者們的「建議」,無論是想看哪一類型的文章、或你認為有哪些地方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都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成長!
原刊於創新拿鐵,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