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話:「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從來我們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然而,不知從哪時候開始,人們對下一代失去信心。他們生下來就在資訊爆炸、講求權益、標舉自我、競爭殘酷的社會裏,他們很年幼就把「壓力」二字掛在嘴邊,很容易就接觸到種種負面的訊息,年紀很小就已失去小朋友應有的活力……難怪教師歎息,家長惶惑。
困局裏,欲出不得?
許多父母怕孩子將來被淘汰,自小就給他們編排密集的時間表:小提琴、普通話、英文乃至多國語語的補習、記憶法、溜冰……。專家說父母要多點和孩子溝通,於是無論多忙,也嘗試每天抽15分鐘跟孩子說話;即使萬多元的教材買一個孩子學習進步的希望,也不會皺一下眉頭;面對子女種種問題父母急於求取解決的答案與方法。然而,無論多努力,孩子仍是愈來愈難被了解,跟父母距離愈來愈遠。父母的苦心往往付諸流水。
孩子呢?他們原初都不想父母不開心,接受父母的安排,小小年紀就做了大忙人,從前的孩子有用不完的時間,現在的孩子卻很怕「浪費時間」,他們要爭取時間去上網、打機、……更甚者睡眠時間不斷被壓縮,或者終日活在虛擬世界裏,卻無法真正排解內心的煩悶。
大人跟小朋友都像給大勢推進困局裏,欲出不得,在孩子的目光裏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於是全世界都呼喚教育的改革,殊不知那不是單單改改制度,講一套理論、換一套操作方法就可以解決。
開發性情的教育
法住機構創辦人霍韜晦先生很早就指出,這是歷史文化大勢下來數百年的結果,關鍵在於生命成長、長養性情的文化的失落。所以在八十年代起,他已提倡生命教育、文化教育以矯正過度偏重知識教育的時代問題,九十年代更進一步提出生命成長的教育和性情教育,他說:「教育必須回歸生命,才找到它的正位」(註1),又常言「知識和文化,須要回歸生命,尤其是要回歸生命的性情」(註2)
什麼是性情教育?霍先生說:「『性』是生命本質的意思……性情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的「仁」字。我把它現代化,變成性情。性情教育,就是開發他先天的性情。」(註3)「『性情之教』就是教我們回去看我們的心。這是一個光明的心」(註4)
性情教育就是開發性情的教育,關鍵在於施教者對性情的體會,對生命的了解。因此,嚴格來說,性情教育沒有公式,也沒有一般意義下的方法。現代人遇到問題,慣於求取工具、技巧與程序,以為有了「方法」就無往而不利,殊不知這種擅於面對外在問題的思維,用於生命成長問題上卻不足,甚至相應,這也是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性情教育的原因。性情教育的方法就是體會方法(註5),對性情的體會得層層深入,性情開發,可以感通他人,可以情通天地,可以成就光揮的人格,可以開天闢地,可以透入永恆。
因此,性情教育不是道德教條,不是一般人誤解的「盲目的愛心教育」,更不是知識系統的傳授;其精彩處在生命與生命的互動、生命接引生命的過程,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因此不可能重複;其精微之處,經驗不足據,知識不足憑,權威不可依,一切歸諸對生命成長的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過關者可證之。高深處,與古代禪師授徒啟其悟道無異;切近處,教一個父親要做個好爸爸、或教一個小朋友學做好個孩子……皆在其中。
性情就是人生命的本質,在此本質(性)特別點出一個「情」字。因為「有情的人才有行動,有情的人才不會妥協,有情的人才能貫徹始終。因為情是不忍、情是動力、情是生命之本質,生命因情的推動才有光輝。」(註6)
是的,現代社會有許多誘惑,孩子甫出世就要面對許多競爭,父母對孩子充滿憂慮:他/她長大後有能力謀生嗎?他/她的學業成績會落後他人?他/她課外活動的表現會否不夠好?不若帶他/她去學豎琴吧,畢竟這年代學鋼琴已太普通了,不能吸引老師的注意;要否買部最新型號手機給他/她?要不就給鄰座的小朋友比下去了;「哎呀,萬一他/她終日對着電腦,得了自閉症怎辦?孩子過得了群體生活嗎?會跟別人相處嗎?……」這些憂慮可以無限地擴展下去,弄得大人的精神健康也出問題。
真正重要的,還是孩子光明的性情
試想想,若孩子在小時候已能感受到光明的性情,已明白做個好孩子,不因爸媽要求,不在老師要求,而出於自發;若孩子小時候已懂得愛護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關心比他年長的哥哥姊姊;若孩子小時候遇到困難,不會逃避,會向爸媽請教、向老師請教,勇於面對困難;若孩子小時候已懂得感受生命與生命接觸交流的暖意……你不必擔心他/她因社會潮流變成一個你無法想像的模樣,不必擔心他/她被社會淘汰;因為只要他/她能繼續好好學習,開發性情,他/她自然會奮發,自然會關心父母、家人,自然有面對困難的能力。
電腦遊戲,縱然吸引,畢竟還是冰冰冷冷沒有生命的東西。那麼,你還急於把孩子裝備成即將上戰場的士兵,把每天時間表排得密密,剝奪了他們本該是長着翅膀般的童年嗎?
重要的,還是孩子光明的性情。
父母不學習,如何了解孩子的性情?
不過,問題又來了。如何能讓孩子感受光明的性情呢?當然,送他們到從事性情教育的地方很重要。可是孩子最親近的,畢竟是父母,因此父母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性情教育推動者黎斯華博士說:「父母,若沒有好好的學習,試問如何能了解生命的性情?不了解生命的性情,試問又如何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於是往往從他們表面的行為,來判斷孩子的好壞;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被了解,又再受到父母沉重情緒壓力的時候,可以想像現代的孩子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情願面對電腦上網,也不情願與家人相處,因為他們實在無能為力。」(註7)
事實上,不僅是孩子,現代人都很需要性情教育的滋潤,讓心可以打開、讓生命變得有光澤、讓生命空間得以擴展、讓眼光變得遠大、讓情可以暢達、讓人生變得更精彩。
孩子的希望在性情,尤其我們大人光明的性情。
註釋
註1:霍韜晦〈教育正位〉,《國學與教育》,頁135
註2:霍韜晦〈如何尋找現代精英?──從傳統之「士」說起〉,《危機與解憂──生命成長之道》,頁58
註3:〈霍韜晦教授講「性情教育」〉,《性情文化》第七期
註4:〈生命教育該往何處去?〉,《性情文化》第5期
註5:九十年代,霍教授把「體會」提升到方法論的層次,具劃時代的意義。請參閱《世紀之思》一書,法住出版社出版。
註6:霍韜晦〈天地唯情〉,見《成長的鍛煉》一書,頁3
註7:黎斯華〈要令孩子開心〉,《黎斯華文集之三‧人生愛語》,頁49
本文原刊於《性情文化》第20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