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馬達的發明,帶來了工業革命,為人類文明的進程帶來極速的發展。新科技產品巔覆傳統尤其是對一些倚靠人手的技術或工藝,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部分的工序早被機械所取代。至於一些如縫紉和編織的手藝,也因應家用衣車的出現,而令繁瑣的工序和時間都得以減省,這種半機械半人手的機器,遂漸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歡迎,既可省時,又提高了生產力,最重要的是令婦女安坐家中,毋須外出,繼續以照顧家庭為己任。正因如此,家用衣車在19世紀末進入中國後,大受用家歡迎。甚至有說,衣車的出現,某程度上是促進婦女獨立自主的重要成因。
傳統上,受制於父權之下,中國婦女地位低微,能夠有機會讀書識字,已是萬幸。最重要還是擁有一雙巧手,曉做飯,懂縫紉修補,照顧家人起居飲食,已是最基本的要求。
回想兒時的光景,六歲前所穿的衣服,除鞋襪外,皆是出自嫲嫲的巧手。每當聽見家中那部陳年衣車的搖曳聲,就知道嫲嫲正忙於精心製作,那疋購自九龍城匹頭店的淨色「的確涼」,只消三兩日,就會變成我夏日的短打睡衣,雖談不上什麼獨特剪裁,但卻稱身舒適。
陳年衣車 腳踏帶動牛皮帶
至於那部陳年腳踏衣車的印象,除了搶眼的黑底金字 SINGER 外,還有那條由腳踏帶動的牛皮帶,據聞是取自牛背的脊皮,貪其夠直夠靭。嫲嫲憑純熟的手勢,配合腳下的節奏加上老花鏡下的專注眼神,一襲又一襲的手製衣裳,就由此而生,對於童稚的我來說,讚歎又感激。
還記得某天下午放學,兩婆孫觀看電視劇集,看見劇中有女子在家中彈琴唱歌,狀甚享受和優雅。我戲說嫲嫲在家也會用衣車彈琴,想不到嫲嫲回敬一句福建話,「夷斷金,係超瓜,哦撐紗,呢係卓呀!」(佢彈琴,識唱歌,我車衫,你會笑)兩婆孫笑作一團。其實我生性百厭,嫲嫲車衫我大多在旁搞搞震,老人家有時要我幫眼穿針引線,我也樂於效勞。70年代中,衣服早已外求,嫲嫲偶爾忙於縫紉包裹和幫家鄉子侄縫製外衣,寄回家鄉接濟,後來家庭經濟漸好,跟嫲嫲到附近國貨公司衣車部買「嫁妝」,原來家鄉表舅嫁女,希望除了一部20吋彩色電視外,最好還有一部衣車陪嫁,才有睇頭,嫲嫲有求必應,盡量滿足。
80年代初,剛踏出社會做事的姑姐看見廣告,勝家出產一部輕便電動腳踏衣車,心想購買一部送贈嫲嫲,豈知她強烈反對,最大原因是唯恐需交額外電費,况且老衣車憑雙腿容易控制,既省錢,又可視作舒展筋骨的運動,何須追求新潮而棄舊。
工業起飛 縫紉練就女工
早年的香港,不少家庭都擁有一部腳踏衣車,一則可自家縫製衣裳,二則如果熟手,也可替人修補加工,賺取外快。隨着60年代後的工業起飛,製衣業成為本地主要的工業之一,對縫紉女工需求大增,據聞不少女工,童年時曾幫家人車衫,練就出一副謀生的技能,打出女性自主獨立的一片天。
話說當年,衣車傳入中國,相對其他的西方產物而言,更為國人所接受和迅速廣受歡迎。皆因中國人思想封建,並不希望家中婦女拋頭露面,即使是到工廠打工,家中父輩也會埋怨對家庭疏忽照顧。難得家用衣車只需安坐家中勞動,令男女雙方也欣然接受,女方也能繼續施展手藝,為家庭「服務」,或賺取金錢幫補家計。
清朝引入 開拓中國市場
翻查資料,早於1869年,洋務派的李鴻章在英國出訪時,帶回來一部勝家衣車贈予慈禧,後來末代皇帝溥儀,更將此早年國人稱為「洋機」、「鐵車」、「針車」的西洋產物送給其皇后婉容。可見勝家在中國市場早着先機,在上海的報章上大賣廣告,廣招客源,其聲譽日隆不脛而走。上海更於1880年左右,成為勝家在中國設立分公司的地方。除了一般報章的廣告外,公司更訓練中國女工試用衣車,甚至設有專人上門教授。此銷售伎倆,既可短時間內,增加國人對衣車的認知外,更可打動當時中國人崇洋的心。適逢改朝換代變革之時,洋為中用的思想更是救國興邦的不二之途。縫紉機和衣車的出現,更成為國民紡織產業,不能缺少的工具,更令長期被壓制和忽視的婦女勞動力得以釋放。
發明第一部馬達縫紉機,勝家=衣車
其實早於1830年,法國有一名裁縫製作了一部手動縫紉機,有打洞和穿線的功能,但因工會唯恐令工人失業,未能成就其大業。直至1845年,一個生於美國的紡織廠學徒,製造出另一部改良型縫紉機,但在本土推廣並不順利,後來更涉及生產專利訴訟。後來另一美國工人,勝家(Issac Merrit Singer)在工作期間,改良了不少縫紉機的問題,更預見衣車將會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遂於1851年,以自己名字命名創辦勝家公司,大量生產縫紉機。
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隨後愛迪生發明電動機後。勝家更於1889年,發明了全球第一部馬達驅動的縫紉機,除家用衣車外,不少工廠的大量需求下,令其年產量更數以10萬計,銷售更逐步擴展到歐美各地,其新穎可靠的產品,更經常成為往後不少世博會的注目產品,繼而奠定了勝家作為衣車縫紉機的領先地位。勝家早成了衣車的代名詞。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