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愈庸俗愈急功 愈需要藝術教育

藝術創作其實不用花太多金錢。你花些少積蓄買些創作用具,就可讓你消磨很多個長夏。這些過程,令你忘懷塵俗一些困人心緒的纏擾,不是一個只有追逐名利心者可以享受得到。

香港是一商業社會,金融中心,相關行業需求自然很大。每年大學收生,商科、金融科系都是很熱門的學系。等而下之,中學生選科,會企財(會計、企業、財務)以至經濟科都是很多學生的首選,要求就讀的成績也高。相對來說,文科已偏向冷門。至於和藝術相關的視覺藝術、音樂等科,近年已淪為夕陽學科,修讀學生少,不少學校索性取消,是為學習上的很偏差的現象。

無疑,社會的需求決定供應。學生學習,都以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為主要考慮,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一些人生抉擇,選定以後的發展是否和想像相符,便不無疑問了。

商科學生出路較廣闊,職位較多,沒有疑問。但其實讀相關學科的人數也較多,大家畢業後都爭逐近似職位,競爭力也不會小到哪裹。

而且商、經科學生所選職位,都是私營企業多,職位沒有保障。加上供求關係,公司也要計算成本,薪金自然很有局限。一個相關從業者,工時很長,工作壓力大,薪酬大多也不高,這是不能完全不去正視的。

很多從商者都在金錢世界打滾,眼中多只盯緊經濟訊息,着重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起落中找到生活的立足點,三句不離本行。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閒餘都喜歡和友好「歡樂時光」,互相炫耀比試,話題可能相當枯燥和偏狹而不自知。精神世界空虛,是相關從業者共同現象,起源自社會需求,也植根於基礎教育的偏廢。

其實一個人缺乏藝術薰染,一生人會是很有匱乏,進而很有遺憾的。

要從寬處看事物

藝術是追求真善美的學科,你能投身其中,受其薰染,對審美觀和品格的陶冶都有一定的幫助。一個人眼中如果不是只有物質和財富,定能開拓心胸,看看世界的美好事物。在接觸一些優秀作品的時候,你會全身全情投入;當然你能參與成為創作者的一員,眼界的開闊和技巧的運用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這時,你沒有急功近利的心,看事物都從寬處看,個人的短暫失意和不幸都不會太記掛了。

一個知足的人的物質需索其實不會很多,就是名利的誘惑令你有永不飽足的心。(Pixabay)
一個知足的人的物質需索其實不會很多,就是名利的誘惑令你有永不飽足的心。(Pixabay)

藝術創作也是最好填滿內心空虛的方式。你到藝術館參觀一些名作,往往會有移晷忘倦的感覺。外國一些重要藝術館,在偌大的展館中都放置些長櫈,就是鼓勵人們用長時間來參觀,疲倦時有地方可稍事休息。你拿起畫筆去創作一幅作品,有時你會不太滿意個人的成果,於是精益求精,草稿撕完一張又一張,直到你滿意的作品出現為止。這時你得到的滿足感,應是聚着一大堆的朋友吹水而感到人群中的寂寞所不能比擬的。

藝術創作其實不用花太多金錢。你花些少積蓄買些創作用具,就可讓你消磨很多個長夏。你帶着畫具,或自備一部相機,就能對着自然美景悠閒地縱筆揮灑;或跑遍高山低谷,把所見錄像。這些過程,令你忘懷塵俗一些困人心緒的纏擾,不是一個只有追逐名利心者可以享受得到。

很多事要從小做起

曾經有過一個事業很成功的金融才俊,可能因為疲勞過度,在開業務檢討會時「啪」的一聲伏在桌上,送院急救無效,才不過是40多歲的年紀。這些事例不常有,但金錢世界令人心煩意累的經驗,其實又不少。

一個知足的人的物質需索其實不會很多,就是名利的誘惑令你有永不飽足的心。夠便可以了,何必要多方搜尋?可是商業社會容不下這種想法。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內心世界像一條緊繃的弦線不利於健康,只不過為生計無法不營營役役。所以不少人立志退休後要做這做哪。可是真的退休,拿起畫筆、毛筆只是「初哥」,自己都覺得可笑。學習樂器更深切體會到何謂「歲月忽已晚」,最後唯有耍耍太極,做做瑜伽,但總覺「略輸文采」。沒法子了,很多事要從小做起,藝術的鑄鍊,特別是美感的培育,不是中晚年以後才應突然醒覺的事情。在你接受教育的開端,不被功利塵俗沾染,也不太計較個人得失,所能得到的人生或許會更充實。這樣看,藝術教育應該找到它應有的位置。但,主宰課程發展的高官、或主宰學校管理的高層,不知會否這樣看了。

鄭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