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陷於尷尬的境地

香港作為聯繫內地與西方的中介,享盡左右逢源之利。港股更是內地企業通過上市吸引外資的最主要市場。往往因中外資金的進入而得利,尤其在中外任何一個市場處於牛市的時候,都推動港股亦步亦趨。今天中美股市因為不同的原因,都處於大牛市階段,緣何港股左右皆不是呢?
很多評論對港股近期的表現相當失望。慨嘆港股在環球股市牛氣沖天的環境下,竟然如此呆滯不濟,有人更提議香港股民放眼全球,往外闖,勿困守一隅。本來香港作為聯繫內地與西方的中介,享盡左右逢源之利。港股更是內地企業通過上市吸引外資的最主要市場。往往因中外資金的進入而得利,尤其在中外任何一個市場處於牛市的時候,都推動港股亦步亦趨。今天中美股市因為不同的原因,都處於大牛市階段,緣何港股左右皆不是呢?
 

港股呆滯 反映中美關係不復當年

 
港股作為中外經濟關係的結穴之地,今天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乃因中外關係,不復舊觀。這裏說的中外首先指的是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港股的尷尬現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中美關係不如以前融合了。
 
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從經濟制度講是改變走進死胡同的計劃經濟,改行市場經濟制度,雖然前面有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兩個定語,但市場經濟是中心詞。至於開放,即是要走出毛澤東時代先是向蘇聯一邊倒,繼而閉關鎖國的政策。鄧小平及他的左輔右弼反覆強調開放主要是向西方國家開放。而當年從發展經貿關係到留學生的目標國家全是西方國家。雖然當年也有人主張發展當年同是實行計劃經濟國家,主要是蘇聯的經濟聯繫,比如80年代中,早年擔任過蘇聯駐華專家組組長、時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阿爾希波夫到訪北京,陳雲非常熱情地對他說,我們都是搞計劃經濟的。言下之意是中蘇應該更親切更熱乎的。這在當時被輿論認定是執政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分歧和鬥爭。這些儘管曾一度為改革開放大業帶來困擾,但形勢比人強,隨着蘇聯的崩解,計劃經濟最終走進歷史,改革開放最後按照鄧小平的初衷發展。
 
今天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已有大成,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證明鄧小平當年否決向北看,拒絕重回文革前的計劃經濟以收拾毛澤東遺下的亂局,而是向西看,取法歐美是絕對正確的。在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今天,因為各種原因,民族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財大氣粗之餘,以為毛羽已豐,足可與人爭一日之長短了。由是今天的中國國際關係已經與鄧小平時期的向西政策大異其趣。與俄羅斯結盟對抗歐美的聲音在國內甚囂塵上。在俄羅斯陷經濟困境的今天竟有人主張援俄,中俄關係似有重溫60年前舊夢的勢頭。
 
俄羅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國家,除此之外,對於全人類而言,它給全世界輸出錯誤的理論與低效的制度,荼毒無數的國家與人民;它佔我國土,搶我財富,是我世仇。與俄國靠近,甚至與之聯合對抗歐美是否明智,是否合符國家利益,本來彰彰明甚。但民族主義迷霧遮蔽了相當一部分國人的理性。這種民族主義不但導致與歐美國家的隔閡,更使我國與周邊國家,乃至與港台同胞頻生枝節。總之,改變鄧小平的親疏定位,牽一髮而動全身。實際上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外資(當然主要是歐美的機構投資者)在港股的交易份額中已明顯下降。
 
經過改革開放,國家雖然變得強大,但是否到了可以領袖群倫,爭奪王者的地位了呢?現代社會一個國家要領袖群倫關鍵在於擁有最高效率的生產能力,在今天就是創新能力。而這種能力首先建基於其制度,制度則由思想理論學說為背景。歐美國家是自由平等與民主思潮的發源地,並把這些理念有效地實施,造就了豐沛的創新能力,具備最高的生產效率,從而產生巨大的感召能力。這是任何一個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思想與制度迄今無法企及的。俄羅斯精英先以階級怨懟為基礎,繼以民族主義為訴求構建的思想都有致命缺憾,根本無法成功。鄧小平的改革在相當程度上是向西方靠攏。在國力強大了之後,我們是可以忘乎所以,還是應該理性檢視一下,我們是否建構了壓倒普世主義的思想學說感召世人呢?同時我們的創新能力達到什麼水平了呢?如果我們一切都未準備好,現在就疏離西方國家那必然得不償失。
 

中美經濟相異 港股陷困境

 
政治層面而外,中美的經濟環境迥異也是港股無所適從的原因。美國憑藉豐沛的創新能力,輔以得當的貨幣政策,終於從走上復蘇之路。聯儲局正準備加息,結束維持了超過六年的接近零利率的歲月,貨幣政策趨於收緊。香港因為港元與美元掛鈎,必須隨美國收緊貨幣政策。而中國正好相反,經濟增長不斷趨下,必須啓動中國版的 QE 減息降準。在房地產政策方面,中港的政策方向完全相反:香港下了最重的藥,結束實行了20年的七成樓按,務必遏止樓市的狂態。中國則通過貨幣政策與行政措施,務必頂住本已見頂的樓市,以免這個最重要的行業趨下,拖累經濟。這種幾乎完全相反的經濟態勢是30多年來所僅見。由於港股結構,恒生指數成分股幾乎一半為受中國經濟環境尤其是貨幣政策主導,另半則受美國貨幣政策主導,兩地前景有異,乃陷尷尬境地。
 
因為長和系重組尚未完成,其真正重頭戲,和記少數股東表決接受合併與否的日期尚未定出。如本欄早前的分析,港股尚在偏安局面。須待此事有了眉目,始會出現突破。短線而言,周五美股因就業數字太過亮麗,引發提前加息的憂慮而大跌,港股或試長和重組宣布以來的支持位,加上內地從周二起有24隻新股 IPO,凍結大量資金。滬股也會在周初有拋售,喜歡險中求的投資者可以在周初入市,待下周 IPO 資金解凍或出現反彈獲利。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