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告訴患者:「你都可以。」

王明爍自80年代步入精神科診室,30年來每日與複雜的大腦和奇妙的情緒打交道,陪伴病患無數,今天他愈發認為,診療和用藥固然重要,但康復的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藥物,還有更多。

王明爍醫生每天都在打仗,在公立醫院精神科看診的日子,他每天平均問診55位病人,業餘時間他擔任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舉辦講座、組織研究、出席訪問,希望大眾對精神病誤解少一點,認識多一點。

「很多人覺得有精神病就無希望了,其實透過適當治療,他們都可以重拾自己的理想。」王明爍微笑着說。

80年代初,剛剛大學醫科畢業的王明爍選擇投身精神科,他記得當時不僅病人覺得自己無希望,就連整個醫院精神科都冷冷清清,不受重視。

「當時沒有多少同學選擇入精神科,社會對精神病人的偏見、歧視還是很嚴重,做精神科醫生,可能有點另類?」王明爍回憶說,但他偏偏想對充滿迷思的精神疾病了解更多。當時的醫務衛生署(現衛生署)終於等來一位年輕人,珍稀動物一樣對待,興奮地說:「你想去邊間醫院?隨便你揀!」

轉眼2018年,王明爍感覺,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接納度總體提高了,但對精神病的誤解,依然縈繞不止。近日,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以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等四個關注精神病的團體,委託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發現72.3%的受訪者誤認為精神分裂症就是由性格或心理造成,51.7%的受訪者誤認為單單以心理治療就可以取代藥物。王明爍總擔心,此類誤解會影響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神秘的大腦

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大腦是很神奇的器官,你睇,布滿無數神經細胞,中間由不同化學物質負責傳遞信息。人的情緒、思想,以致手腳協調、器官的運作,都是由大腦控制。」王明爍說:「可能你現在不為意,其實我們每一下的呼吸、心跳,都全賴大腦。」

大腦如果血管堵塞,可導致中風,大腦萎縮可導致失智症,而假若大腦中微妙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就可引致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種慢性的嚴重腦部疾病,因為大腦內負責訊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活動不正常,令患者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它的成因尚未完全確定。而因為缺乏病適感,精神分裂症病人大多抗拒食藥和覆診。

「很多時候我這樣解釋完大腦結構,他們和家屬真的會更加理解,更加願意接受診治。」王明爍說,儘管並不是每一次分享都能換來病患的理解,但他相信,精神科醫生應該盡量去理解病患,向他們解釋和分享更多。

有一位男士每次來覆診,總要和王明爍激烈地辯論「我為何要看醫生和食藥?」王明爍微笑着回憶說,他不和這位病患直接衝突,只是平靜地聆聽,然後解釋疾病原理,「結果每次他吵完之後,就會說多謝醫生,下次還會再來,可能他心底其實真的覺得診治對他有幫助吧」。

王明爍常常和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王明爍常常和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藥的迷思

醫患關係是一種長期的陪伴,王明爍說,對於精神疾病這類長期病,尤其如此。

「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可以透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去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從而令病患慢慢康復。」王明爍說,一些病患擔憂精神類藥物會帶來肥胖、手腳僵硬等副作用,醫生就要盡量配合他們,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王明爍記得,自己最初走入精神科的時候,是80年代後期,當時香港公立醫院普遍採用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可選擇口服或打針的形式。對於精神分裂症,第一代藥物的原理是純粹抑制腦部中多巴胺的活動,但由於多巴胺被全面抑制,患者會出現嗜睡困倦、手腳僵硬、肥胖等問題,醫生需另外處方輔助藥物,幫助患者減輕這些症狀。

到了90年代,第二代精神科藥物的口服藥進入公立醫院。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說是一大喜訊。

「如果食藥之後經常眼訓、又手硬腳硬,其實很不利於患者走入社會和重返工作,別人總覺得你有些奇怪。」王明爍說。而伴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目前,第二代精神科藥物的針劑已有四星期注射一次或三個月注射一次等形式,這意味着病患不需要天天謹記定時服藥,只需隔一段時間回醫院覆診和注射針劑,這對於抗拒服藥或需要工作的病患來說,都較為方便。

「我都可以嗎?」

不過,王明爍明白,自己的診室和藥物並不是患者的人生終點,一步步協助患者重新投入家庭和職場生活,讓社會接納不同社群,才是最重要的。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許多人的家屬或朋友患病之後,其實都唔知點算,很無助,對精神病的知識很渴求。」王明爍說,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準確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活動,還是網絡資訊。

數月前,王明爍醫生與多個團體,舉辦記者會,希望破除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常見誤解。
數月前,王明爍醫生與多個團體,舉辦記者會,希望破除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常見誤解。

教育和資訊只是第一步。王明爍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等醫院中的不同專業人士緊密合作,開展計劃協助患者重投社會,包括與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機構合作,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

有患者聽說自己有機會重新投入職場,去大企業工作,開心之餘又戰戰兢兢地問王醫生:「我都可以嗎?」王明爍說,當然可以,只需要大家一起協助患者循序漸進,從相對輕鬆、工時較短的工作做起,同時也留意患者會否壓力過大。

「30年前,醫到你不搞搞震就可以了,病患可能下半生都在家中或醫院度過,今天我們追求的不一樣了。」王明爍一字一句地強調,「其實患者、康復者和我們一樣,都是人,我們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患病並不意味人生的一切都要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