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誕辰150周年、北京大學成立120周年。蔡元培先生的公子蔡英多先生、孫女蔡磊砢博士、北大在港校友會聯同學術、出版、傳媒等界別友好20多人,日前舉行為蔡元培先生掃墓活動,緬懷這位中國近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人世楷模 三地學子齊景仰
蔡元培先生1940年在香港因病逝世,同年卜葬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現在的墓碑是重修的,石材是產於台灣花蓮的青麻石,碑上「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大字,為著名書畫家葉恭綽先生所題;碑石左面則刻有〈蔡元培先生墓表〉。因此,蔡先生埋骨香江的墓地、花蓮的石材和北大在台灣校友的碑文,加上內地北大校友親臨掃墓,正好代表兩岸三地學子對這位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敬仰之情。
祭祀儀式由北大經濟管理系85級的劉祖繁校友主持,他表示,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來到老校長墓前祭拜,「在北大人心中,我們都把蔡元培先生視為『永遠的校長』」。
今年恰逢蔡校長誕辰150周年,北大香港校友會聯同北大蔡元培研究會、商務印書館等機構,舉辦「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展覽。劉祖繁指出,展覽前夕來到蔡元培先生墓前祭拜,意義重大。
蔡磊砢:學界泰斗 五育並舉
蔡元培的孫女蔡磊砢博士在活動中概述了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她說:「祖父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生於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市),1892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當時正值維新運動,祖父開始涉獵西學。戊戌變法後棄官南下,抱教育救國之志,興學育才,先後執掌紹邵中西學堂(紹興一中前身)、嵊縣剡山書院,執救於上海南洋公學,任特班總教習。1902年,祖父創建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培養革命人才。」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創立光復會,任會長。次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蔡磊砢說:「晚清的最後5年,袓父在德國度過。在萊比錫大學期間,祖父沉醉於哲學、歷史、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深入考察德國大學制度,特別注重美學,以美育陶冶性情、養成高尚道德為旨歸,倡導美育代宗教。」
她續說:「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祖父毅然歸國,參與民國建設,就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提出『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釐定各項教育法令,為民國新教育的奠基人。不久,因不滿袁世凱專權而辭職,再度赴德進行研究和著述。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討袁之役)失敗後赴法,推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6年底,袓父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任職期間,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推進新文化運動,北京大學面貎為之煥然一新。引領中國大學之發展。1923年辭職,再次赴歐洲。1927年出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1928年創設中央研究院,任院長,慘淡經營13年。抗戰爆發,中研院內遷,祖父也因此南下赴港,原意取道香港轉赴昆明,因身體衰弱,不堪旅途勞頓,不得不留居香港療養,但仍遙領中研院院務。1940年3月5日不幸逝世,長眠香江。」
她指出,40年前,在港台兩地北大校友的大力倡議下,蔡元培先生之墓得以重修,眼前的墓碑,是台灣花蓮出產的青麻石,上面是葉恭綽先生所書的碑石,莊嚴先生所撰的墓表。「這是個純佳的構思,寄託了北大校友對蔡元培先生的深深景仰。」
李文勝:為全球校友建精神家園
專程從北京赴港出席掃墓活動的北大校友會秘書長李文勝教授表達對蔡元培先生的崇敬之情。他說:「北大有一個蔡元培半身像,幾乎每天都有不知名人士放置鮮花,說明在『北大人』心中,蔡元培先生就是『永遠的校長』。」
作為北大校友會秘書長,李文勝強調,他的願望有「三個一」:一、把北大校友會建設成為全球北大校友的「一個精神家園」;二、為校友找尋「一個家」,讓回到母校的校友有一個談天的地方;三、建立「一個校友工作發展基金」,把校友工作真正做好。他還希望能夠常來香港,為蔡元培先生掃墓。
毛永波:思想崇高 德澤流長
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毛永波則分享了蔡元培先生與商務印書館創辦人張元濟的交往。張元濟曾邀請蔡元培出任商務印書館第一任編譯所所長,雖因故未能到任,卻揭開了兩人長期交往的序幕。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展示了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周佳榮:爭取建「蔡元培紀念館」
出席是次活動的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教授指出,浸大有一座學生宿舍命名「蔡元培堂」,表達了港人對蔡先生的尊敬之情,但這遠遠不夠,既然九七之後,香港有了「孫中山紀念館」,未來也可以爭取建立「蔡元培紀念館」。他希望日後多做有關蔡元培的研究,讓香港的年輕人多了解蔡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理想。
高峰:「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 是精髓
出席活動並發言的還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紹興旅港同鄉會嚴建國、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前會長高峰、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以及多位北大老校友,蔡元培先生的公子蔡英多先生作了總結發言。
其中,丁新豹博士指出,香江有幸給蔡元培先生一席長眠之地,是香港人之大幸,正如他一本著作的書名:《香江有幸埋忠骨》;高峰則強調「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蔡元培思想的精髓,現場一位85歲北大歷史系的老校友應和高峰的說法,並進一步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是育「器」,不是培養工具。
鄭明仁:連結兩岸三地緣
2015年北大歷史系碩士畢業的鄭明仁指出,台灣的北大校友倡議重修蔡元培先生的墓,香港有幸提供這一片土地供蔡先生長眠於此,是香港的福份,而北大香港校友會每年都有校友給蔡先生掃墓。因此,蔡元培先生是把中港台三地的緣分結合了起來。最後,他以余光中教授的一句話「向搖動五四搖籃的手致敬」結束了發言。
88歲的蔡英多先生作總結發言時表示:「父親提倡民主,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儘管現在中國在全世界很有影響力,但父親的理想還未有實現,他以民主代替專制,提倡美育的理想,值得我們懷念和紀念。」
出席活動的還包括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謝楨慶助理教授,大家在蔡元培先生的墓前獻花,並在合照中結束了是次掃墓活動。
鑑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不少名人的長眠之地,蔡英多、蔡磊砢及一眾北大校友亦憑弔了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人的墓地,眾人對這些名人的遺骨,因歷史的偶然而卜葬香江,均有無限感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