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響

期盼電影《非同凡響》能喚起社會人士對特殊教育學生的需要與支持的同時,也能喚醒社會人士對學生、學校、老師、校長的需要與支持,讓教育回歸本質。

近日不同的團體及組織都紛紛贊助《非同凡響》電影欣賞會。該電影給人們的印象,是一齣推動公眾關注特殊教育需要人士的電影。然而,當你走進電影院中細心觀看,你會發現電影裏每一個角色及故事都刻劃得非常細膩,背後帶出不同人的故事與心聲。

香港教育制度下的苦

除了特殊教育需要人士的需要外,讓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探視人物背後帶出的訊息。當中故事中來自普通學校的思穎,背負着家人、師長及社會的期望,那種無奈接受的無力感,演員都表達得淋漓盡致。

香港教育制度下學生面對的競爭與壓力,如︰入大學入三大、同學不願借筆記、補習與興趣及課外活動之間的矛盾等。看到思穎媽媽表面上專重女兒對藝術的興趣,但最後都回歸到考試與升學的期望時,大家都可能將矛頭直指那個愛面子的虎媽。

若觀眾再仔細咀嚼,不難看到這個虎媽的「苦」。思穎媽媽出身不算富裕,兩口子奮力工作後走進中產的世界。媽媽的一句話︰「不是藝術不好,只是將來可能有更多選擇,最重要是完成大學,媽媽怕你將來因為沒有得選擇,而被逼做不喜歡的工作。」看似是成人給孩子說教的一句話。但導演從媽媽與爸爸因思穎往外國升學安排而爭吵,到媽媽在洗手間內飲泣,再轉至到在女兒面前裝作堅強並收起淚水,再接上公司的電話工作後,在沒有選擇下將自己的「苦」埋藏下來,觀眾始意會到媽媽口中的「選擇」與對子女的愛。當中表達了不少父母在社會及教育制度下不能說出的苦與無奈。

來自普通學校的思穎,背負着家人、師長及社會的期望。
來自普通學校的思穎,背負着家人、師長及社會的期望。

踏在邊緣,跳出圍牆

電影中來自基層家庭的珈豪,是一個典形弱勢學生的寫照。失敗、欠缺人生目標、迷失等是這一群孩子的特徵。珈豪誤解爸爸怕別人對自己擁有一個智障孩子的目光而跟爸爸吵架,而爸爸最後說出心中為保護自己孩子的源由。這一幕不單表現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更道出現今社會基層家庭的困難,父母都為餬口忙碌,欠缺時間和方法與孩子溝通的社會問題。

最後,珈豪藉着攝影重獲自信及方向,跳出主流教育的框架,向理想出發。

電影中來自基層家庭的珈豪,是一個典形弱勢學生的寫照。
電影中來自基層家庭的珈豪,是一個典形弱勢學生的寫照。

教育回歸本質

電影故事中除了三位同學及家人的故事外,觀眾可以再細緻地從特殊學校的音樂老師、思穎班主任、思穎的校長的故事中看到現今教育框架下的枷鎖。現今老師工作繁重及身心疲乏,面對工作及家庭拉扯的壓力,家人的體諒與支持成為他們最大的力量。思穎班主任及校長表面上顯得功利,好像只會追求成績。但在劇情的交待下,觀像不難看到班主任前往看特殊同學的表演、校長注意到學生的壓力等,奈何現今教育制度下鼓吹比較及追逐,起跑線與終點線成為教育的焦點,學生、家長及老師無一不在這個無形的框架下過着追趕的生活。

期盼這齣電影能喚起社會人士對特殊教育學生的需要與支持的同時,也能喚醒社會人士對學生、學校、老師、校長的需要與支持,讓教育回歸本質。

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