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從家庭開始!

在教導孩子安詳、恭敬時,父母親也應表現出安詳恭敬的一面,現代的資訊爆炸,孩子沒法從資訊中學習的就是個人應有的禮教、態度。

中國人注重家教,一個人的行為若被人垢病,很多時聽到的是「沒家教」。家教由胎教開始,顏氏家訓:教子第二指出「懷子三月,出居別宫,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懷孕三個月要住到另一個地方,不被閒雜人等騷擾,看的、聽的、吃的、喝的都要合乎禮,由禮法來節制行止,直到孩子出生。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有心理學家把自己的孩子進行出生前的音樂胎教,兩個孩子出生前分別讓懷孕的母親聽古典音樂和「樂與怒」音樂,兩個孩子出生後的性格也真的有不同,但孩子是否真的因為聽了不同的音樂而導致有不同的性格卻不能驟下定論。日本也曾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胎教,他們推行「父親式胎教」:每天晚上臨睡前,準爸爸把手放在妻子的腹部對寶寶說:「寶寶今天又長了那麼多,我是你的爸爸!」但不知是否準母親因為喜歡準父親的關愛而心情愉快,生下的孩子也真的「好教」些。

古代的家訓

古人有很多家訓的記載,上面提及的《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用以告誡家族子孫的作品,能廣為人知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曾楷書刻碑讓顏氏子孫銘記。顏之推在教子第二中接着訓示「生子咳啼(原口旁加是),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孩子還在幼少時,便安排教導,使孩子學習儒家基本的孝、仁、禮、義的道理;孩子到了兩、三歲,開始明白成年人的喜怒顏色時,便要學習如何循規蹈矩,顏之推認為這樣教導孩子,到六、七歲時便可減省責打的次數。在勉學第八中還強調「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他還以自己為例,說明年幼時學習的重要。

北宋名臣司馬光的《溫公家範》在「父」一段中指出「自古知愛子不知教,使至於危辱亂亡者,可勝數哉……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幼,未有知耳,俟其長而教之。』是猶養惡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繮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所以《曲禮》中指出「幼子常視毋誑,立必正方,不傾聽」。在孩童時代,便要教導孩子正確的禮儀規範,站立時要端正,聽長者說話時要恭敬,不能斜着身子。家長要經常關注、教導孩子,不要讓他學會說假話和誑騙,若讓孩子的壞習慣開始形成,便如出籠小鳥、脫繮野馬,易放難收。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學習行為、對答,待人、處事的地方。孟子年幼時,曾與屠豬者比鄰而居,問母親屠夫為何殺豬,孟母答是為了要給孟子吃。孟母後來後悔:「吾聞古有胎教,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不信。」便買了豬肉給孟子吃。曾子也因為妻子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而殺了豬,他說:「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父母作為子女的模範,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

現今的家長,多的是對孩子不耐煩,有統計指出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快啲喇」。父母說得愈多,孩子則愈是慢吞吞,到習慣了父母的多次催促,便養成依賴的習慣,很難可以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到什麼都只是聽由父母指示,孩子又怎會有自己的個人目標和追求的理想,學習也便只是敷衍了事。「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公正嚴明是做家長第一法。」(清・金蘭生)在教導孩子安詳、恭敬時,父母親也應表現出安詳恭敬的一面,現代的資訊爆炸,孩子沒法從資訊中學習的就是個人應有的禮教、態度。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章6節)什麼是當行的道,當父母的也要深思、反躬自問,自己所走的路是否當行的。

參考書目:

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

宋 司馬光 《溫公家範》

清 金蘭生 《格言聯璧》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