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有一篇專題報道,標題吸引了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注視:教育是否愚笨的投資?
周刊作者先很功利地把父母的想法以投資角度分析,他問投資是否要問回報,等於你買股票也要問它回報率多少?息率多少?會升多少?
要是你有此一問,他們的答案是若然你向政府舉債讀書,畢業後十年你的收入也還不清貸款,如果學費也還不清,我們香港人最稱頌的買樓行為,美國畢業生休想了。
其實香港也差不多,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和沒有學位的收入比較,十年前有80%的差異,今天只有5%的分別,用一句投資術語就是學位的回報率跌了80、90個百分比。話雖如此,我們的大學入學率佔中學適齡學生約25%,即100人只有20多人有資格入大學。
美國大學的學費增幅高於通脹,很多學生漸漸感到吃不消,美國私立大學財產豐厚,美國人把財產贈送給教育的比例全球第一,但現在經濟不景,貸款利息也不低,最重要是學位在尋找工作方面沒有什麼紅利,是否全世界都面對這難題?是教育普及的結果?還是網絡世紀資訊自由讓教育批發由上而下而變了下而上?或平衡了?我舉一個例子,從前是成績優秀學生進入哈佛就讀,讓一流的教授授課,畢業有高薪厚職等待。現在仍然如此,但已有哈佛教授自己在網上開課,全球招收有能力但沒經濟條件的學生上課,這些學生的能力比哈佛入讀生還要優秀,數目比傳統收生更多。
網絡世紀改變教育方式
這下子我們香港又似乎落後多了,我們的教育投資佔GDP低,但教育支出卻佔稅收四分之一,錢用多了,大學學位卻少,中小學教授方法落後,教育局架構擁腫,官員多,思想落後,一切只為證明自己存在,卻不理學生死活,而自己的子女卻跑到歐美去。
歐美教育不斷改進港停滯不前
歐美不斷在教育上適應網絡新世紀而自我提升改善,但我們的局長卻仍只顧履行政治任務。我對香港的教育前途萬分萬分的擔憂,沒有一個發達城市的學生家長和教育官員如此對立,由合作關係到懷疑到對立到撕裂,若再發展到仇視,香港的前途就此打住了。
香港人已在教育制度逃難到國際學校了。你可以不同意他們不相信本地學校的施教方法,你可要欣賞他們捱生捱死投放金錢去報考一套多思考少功課的制度,不像官員的講一套做一套。
歐洲的教育理念支撐了國民的生存空間,比如當電腦代替了很多工作流程,大學不一定要四年完成,他們就趕緊發展專科學院,大學一年有五個月假期,專科學院兩年就夠了,畢業去世界旅行一年不是更好嗎?
如果創意可以增值,創意教學就由小學開始,創意是不需學位去證明的。
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過往的專業怎樣帶領香港學生到這網絡年代的最低標準?我不是憎恨他,我十分同情他,只是他離我們最起碼的標準太遠了。
說香港是美食之都,你看歐美的廚神之戰,高至星級,小至十歲也有。他們以廚房為終生志趣,拍得認真,煮得嚴肅,評判不留情面,在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習的多元有趣。
我們的父母、學校會鼓勵小朋友去當廚師嗎?一個喬布斯創造了幾萬億的巿值;兩個丹麥和瑞典人建立了Skype電話系統;瑞士人建立了IB文憑課程,他們都在影響世界,我們卻仍在國教紛爭中喘息,擔教育大旗的人自己活得像老鼠,你不擔心嗎?
像老鼠,你不擔心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