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對奢華的時尚圈而言,長期以來蘊含一種神秘的魅力。也許因為這個緣故,以獵豹形象起家的德國運動品牌Puma,經營雖然屢有起伏,但卻在一眾以功能效用為賣點的運動品牌之中,每每能脫穎而出,成就話題之作。
奢侈品老大點相
經歷80、90年代的大起大跌,與倒閉只一步之遙的Puma,到了千禧年,在曾獲德國上市公司最年青CEO獎、本科讀醫後轉攻市場營銷的Jochen Zeitz的變革後,回復元氣;他之後引入美國荷李活人氣公司New Agency,助獵豹進一步走進時尚廊。
然而,不知是否天命使然,與Puma系出同門的adidas,其2005年對Reebok的收購卻意外地一石擊起千重浪。2005年8月,該年營業額約82億(美元,下同)的adidas,以行業老二的身份豪擲38億,鯨吞當時的老三Reebok,向營業額約140億的老大Nike叫板。這宗令人拍案驚奇的收購,隨即令當時營業額只約22億的Puma ,反而成為獵物。
要知道Puma雖有「神奇小子」Zeitz的出位領軍,但作為上市公司,自創始家族Rudi Dassler的後人失去控股權後,後來包括New Agency在內的投資者都是「過客」。到2005年間,由承接了New Agency股權的德國富豪家族Herz,手中僅17%,便已是單一最大,即約有83%的街貨,「任人魚肉」。adidas出手Reebok後,業內馬上估計Nike不會坐視不理,在云云二線品牌(Puma、Asics、Fila等等)之中,又以Puma最為唾手可得,且最沒有與收購方產品重疊之慮──因為Puma以休閒運動掛帥,與功能運動同氣卻不連枝。
好個Herz家族,城府深似海,以退為進,居然閃電出手,把股權由17%,一躍增持至25%,這個機會主意極濃的一招,沒有把Puma退出併購市場,反而令更多獵人爭相加入競購的行列。
此刻的Zeitz,有自身盤算。由他一手策劃的企業變革已進入第四階段(1996年開始第一階段),帶領Puma殺出一條血路,以時尚品牌,貫穿在運動功能之上,十年下來,成效略見。
年僅42歲的少帥,面對Nike的「爵」爺、是年63歲、體壇教父級的禮特(Philip Knight),和其龐大的職業經理人團隊,自然顯得勢孤力弱,如Puma被收編的話,自己手上的持股沒錯將會有不俗的財務回報,但卻肯定無法以CEO的身份幹下去。
品牌搏「升呢」棄行業老大
Zeitz也應該記得,早年他與另一位企業教父、欲借體育產業壯大本業的梅鐸(Rupert Murdoch),為Puma融資之時,梅鐸以「兩年後如果你這破公司仍然生存的話,你應心存感恩」的一番羞辱,他對這等老氣縱橫的叔父,耿耿於懷。
結局出人意表,Zeitz引入鄰邦法國的奢侈品巨人,集團麾下管有Gucci、YSL等奢侈名牌的PPR(現更名為Kerring)。當時PPR正由一代傳位二代,二代掌門Francois-Henri Pinault只比Zeitz年長一歲,在少當家承諾以Puma作為生活時尚品牌的旗艦、並交由Zeitz打骰的條件之下,Zeitz一手撮合PPR與Herz的交易,以共約40億美元的代價,吞下包括Herz及其他小股東共62%的股權,但保留Puma的上市地位。
由此,獵豹成為穿梭運動時尚和奢侈名牌的另類品牌,在與老大Nike、老二adidas和後來居上成為老三的Lululemon的競逐之中,別樹一幟!
原文刊於《足球周刊》香港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