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功夫──內功經驗篇

如何促使孩子有寫作的動機?首先是寫作的素材,例如經歷了豐富節目一天,才有事可寫,有情感可抒發。相反假如每天只待在家中,手拿着平板或智能電話,那又何來經驗可言?

一個寫作實驗

早前曾討論如何在寫作上培養學生子女的能力,接續這個話題,我們會討論一下生活經驗這題目。上一篇文章曾提及寫作源自生活,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就已經是很好的寫作材料。在開始之時,先分享一個寫作實驗。在暑假期間,我曾帶女兒(高班)、姪女(六年級)、甥女(四年級)一同到長洲遊玩,當天的節目十分豐富,我們品嚐了不少地道美食,而且遊覽了當地的一些景點,以及一同踏單車,黃昏時乘船回到中環碼頭,還趁着日落之時乘搭摩天輪及玩機動遊戲,可說盡興而歸。回家之後,我告訴他們希望把今天的經歷記下來,和他人分享嗎?他們都十分樂意參與。然後我追問,你們可以選擇中文、英文寫作,可以是一般記敍文、日記、改編故事等。他們從沒想過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躍躍欲試。最後女兒選擇了用簡單的圖畫表達,而姪女和甥女則均用了英文日記方式表達,雖然偶有文法錯誤,但內容十分細緻。在他們寫作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在字數、內容上有任何要求,純粹就他們的興趣而寫。結果,他們翌日用了大半天的時間才把整日活動記錄下來,字數分別有800及1,000字,四年級的甥女寫得比六年級姪女還要長,而且完全超越了學校平日的要求。

總結上述經歷,有幾個問題我們值得探討:

第一、是如何促使孩子有寫作的動機?首先是寫作的素材,例如經歷了一天的豐富節目,才有事可寫,有情感可抒發。相反假如每天只待在家中,手拿着平板或智能電話,那又何來經驗可言?這正正是我們這世代所面對的問題。暑假期間,不少家長都喜歡帶子女到國外旅遊,在遊玩之時,可不限於購物或玩樂,也可以多看自然景觀或文化建築,這對於一個小小的心靈有着良好健康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是在經歷之後,能主動和孩子總結一下行程,讓他們表達一下感受,叫他們記在心中,在日後成長便可回憶當中深刻的情景,緬懷一番。當然,可能這個實驗對象是女孩子的關係,他們比較喜歡靜態的活動;若是男孩子,這個實驗可能在第一步便失敗了。但重要的是一同經歷,在天倫之樂中建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

寫作的形式

第二、為什麼我任由他們去選擇寫作的形式呢?這一點在和孩子相處時實在重要。天下間的孩子天性本身是好奇的,喜歡尋求知識,樂於表達自己,但在現實的限制下,他們可選擇的自由便減少了。舉個例子,假如我說作一篇《長洲一天遊》,那就完全給予他們一種做功課的感覺,一切的樂趣都立即煙消雲散了。但假如叫他們作一首新詩,或是順口溜,或是一首歌去表達,那麼他們便會覺得很新鮮。表達的形式不同,絕對會影響創作的興趣和作品的趣味性。另外,如果孩子對寫作有動機的話,運用不同語言就變成不同思維的訓練了。

寫作的時間

好的創作必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在一般學校的寫作課中,大概只能用兩節課去完成,還記得在我就讀小學時,那個還只是命題作文的時代,老師就寫一個題目在黑板上,然後引導我們回想相關經驗,提供詞語,接着就開始寫作了。現在不少寫作教學會教學生先有寫作的框架,然後在當中放入適當的內容,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這些文章結構清楚,優點是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掌握基本寫作模式,依樣葫蘆便能完成;缺點是內容略欠趣味,較為刻板。所以,必須要培養孩子們超越框架,當他們到了某一個水平的時候,就鼓勵他們多作其他嘗試。孩子之所以願意用較多的時間去寫作,是因為他們內在的推動力很強,我記得姪女和甥女大概花了6小時去完成那篇文章,他們就是慢慢的想和寫,互相交換觀摩,吃完午飯又再繼續寫。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些著名的作家,運用多年的時間才寫成一部曠世巨著,我們會好奇,為什麼他們可以用那麼長的時間寫作,是什麼驅使作家有這麼長久的一個存想?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會有這些特質,需要的是時間蘊釀和沉澱,給予空間讓他們慢慢流露出來。

我在想,如不是暑假,如不是有空閒,如不是剛巧有機會帶他們郊遊,也不會有這些機緣巧合。寫作,有時候是頗奢侈的,因為我們都欠缺時間。

陳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