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的軀幹與靈魂──由「神科」想起

其實「狀元」都不過是十來歲的中學生,只不過在一次並不太艱深的人生階段試中脫穎而出,所受社會崇敬、關注和讚賞,得到了不太合稱的高度。

網上教路DSE考生升大選科,一些學科被稱「神科」,計有港大醫學、港大法學、中大醫學、科大環球商業管理等。這些科系入學要求要DSE成績35分以上,有些更接近要40分,可見其難。「神科」不是讀神學,認真來說都是「搵銀科」,所以教路的資料也不轉折,直言商學畢業後起薪是4萬、法學4至5萬,最高是醫學的5.4萬等。

薪酬只是軀幹 職業另有靈魂

上述科系,畢業生都會是醫生、律師、金融才俊等,都是很有「錢途」的職業。

讀書叻,就業前途高人一等,正常。又正因讀書叻,有高薪職位等着你,學子把關注點放在高薪上,也正常。但職業的內容廣泛,薪酬大抵只是軀幹,它的靈魂卻是職業的操守、職業中所蘊含受人尊崇的品德,與及由某項專業而帶來的社會認受力等,包含這些內涵會令職業更受人推重。

過去行醫者都很重視濟世為懷的抱負,即使在行醫過程中也很重視醫德,這些受人景仰的從業者的守則,得到病人衷心的讚譽,理論上較高昂的診症或手術酬金更令人嚮往。

律師雖不是都以伸張正義為己任,但要不被人視為唯利是圖的「訟棍」,稍為重視人情倫理和社會公義彰顯,所受普遍的尊重程度也會增加。

做經濟分析師、基金經理等,怎樣踏實地為客戶做其資產管理,提供可靠的資訊和分析,而非以低風險高回報作利誘而令客戶得到適得其反的結局,也很講個人的職業操守。

但「神科」的嚮往者,是否相信這些,從看重起薪點來說,都不免使人質疑了。

膜拜神科社會意識膚淺涼薄

每年DSE放榜,總有一大群狀元被傳媒報道,而他們選科志願大都是醫科,個別選法學和環球商業,和「神科」的宣傳和膜拜沒有二樣。據說現在某大醫科為吸引尖子就讀,可以豁免首年課程,是有求於尖子,而非尖子求你了。其實都不過是十來歲的中學生,只不過在一次並不太艱深的人生階段試中脫穎而出,所受社會崇敬、關注和讚賞,得到了不太合稱的高度,可見社會意識的膚淺涼薄。多年來累積的尖子狀元,很多年後,有多少能幹出動人心弦的事業成就,那就不無疑問了。

「神科」的誘惑真大啊!相比之下,沒那麼「神」,或根本不「神」的科目,是要在社會的功利意識氾濫下飽受白眼了。像今年有一位「超級狀元」,獲得史無前例的9科5**的成績。這位超級狀元接受傳媒訪問,指自己喜愛音樂,鋼琴大提琴都考獲演奏級水平。他甚至說「音樂就是人生」。他決定入大學選讀醫科,原因是讀醫可以兼顧音樂發展,但讀音樂就不能習醫和做醫生了(大意)。幸好這位同學有英明的決定,否則如說大學想讀音樂,大眾會為你捏把汗了。

但讀醫真可以兼顧音樂?很難吧。現在做醫生個個都很辛苦,哪來時間和精神兼顧音樂?以音樂為職志理想,付出心力恐怕不下於讀醫。《傅雷家書》中,傅雷告誡鋼琴家的兒子:「太多與刺激感官的東西接觸,會不知不覺失去身心平衡。你既憧憬希臘精神,為何不學希臘人的榜樣呢?你既熱愛陶潛、李白,為什麼不去試試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呢?你既從小熟讀克利斯朵夫,總不致忘了克利斯朵夫與大自然的關係吧?還有造型藝術,別以家中掛的一些為滿足,幹嘛不上大英博物館去流連一下呢?……」可見音樂專業不單是器樂的熟練,還需精神與學養的全身投入;同時也要認識文學、繪畫等不同藝術,從中吸取不同素養──這些,大概不是兼顧可以達成的。

報載一名港大雙修政治學與法學的女生,入學後發現自己的興趣不在於此,最終退學,翌年再報讀浸會大學音樂系。這故事,或許是大眾為「神科」和狀元起哄而勾劃出的另類倒影了。

鄭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