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射鵰場景 細數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

——《射鵰解謎》場景

金庸是把電影與舞台劇的場景模式套用在小說劇情上,其中最明顯的,在曲三酒館的密室療傷一幕內。

解鈴還需繫鈴人。《射鵰》謎團多年都未有人解開,查良鏞自己出版一本散文集《金庸散文》給予讀者部分提示。

金庸寫《射鵰》時期查良鏞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同導演。《射鵰》故事內容便夾雜好多查良鏞從其他中外小說電影獲得的靈感,莎劇內的角色亦移植到《射鵰》裏。金庸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劇本套用到陸冠英和程瑤迦身上。成吉思汗不是毛澤東,其實是莎劇中的凱撒大帝,同時影射美國的當權者。

讀者可能覺得筆者解釋角色身份時有點重疊和混淆,金庸在新版小說的後記和《金庸散文》內透露部分原因。金庸是把電影與舞台劇的場景模式套用在小說劇情上,其中最明顯的,在曲三酒館的密室療傷一幕內。

金庸散文封面書影。
金庸散文封面書影。

試想金庸既然決定用「調轉」來做謎題,角色便不能依足歷史搬到小說劇情內。而現實歷史人物眾多,如一人只演一角便會令故事太冗長複雜,故部分人擔演兩角,整部小說才可流暢可觀。只要劇情進展合理,一人演兩角便是可行的方法。郭靖「一箭雙鵰」已給讀者提示金庸在角色上的編排。

一角演兩人的戲份有重有輕,例如歐陽克演徐志摩和蔣經國,黃藥師演梁啟超和毛澤東。黃蓉出走桃花島是重演毛澤東少年時離家出走的事。部分歷史故事由小說的不同角色演出,再運用調轉的寫法,讀者便很難看出是影射近代歷史的劇情。

中學時期的林徽因(右一)。
中學時期的林徽因(右一)。

梁林初相識

梁林女兒梁再冰曾在一次記者訪問裏憶述下面一段她父親提及過的往事。

他們首次相識是在她外公的書房中。當時媽媽年僅14歲,正在培華女子中學學習,爹爹17歲,是清華學堂的學生。外公請媽媽出來相見,他當時對於這次「相親」頗為忐忑,有點擔心會見到一個梳着一條油光光的大辮子、穿着拖地長綢裙(民國初年女子的打扮)的舊式大小姐。但當亭亭玉立卻稚氣未脫的林徽因走進來時,爹爹見到的卻是梳着兩條垂肩發辮、上身穿着淺色中式短衫、深色裙僅及膝下的小姑娘。她的靈秀之氣和神彩立刻吸引了他。爹爹後來說,特別令他動心的是,這小姑娘起身告辭時輕快地將裙子一甩便翩然轉身而去的那種飄灑。

對比金庸寫郭靖黃蓉的相遇:

只見船尾一個女子持槳盪舟,長髮披肩,全身白衣,頭髮上束了條金帶,白雪一映,更是燦然生光。郭靖見這少女一身裝束猶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蕩近,只見那女子方當韶齡,不過十五六歲年紀,肌膚勝雪,嬌美無比,容色絕麗,不可逼視。郭靖只覺耀眼生花,不敢再看,轉開了頭,緩緩退開幾步。

黃蓉之前出場裝扮成小叫化是金庸想加入梁祝的情節在《射鵰》中,故黃蓉要女扮男裝出場,郭靖便稱呼黃蓉「黃賢弟」,筆者想金庸同時暗示他在寫「調轉」的安排。

梁林相識時年紀同《射鵰》小說內郭黃接近,林徽因又同茱麗葉的年齡一樣只是14歲。

查良鏞怎樣知道那麼多梁林的生活逸事?

林徽因、梁思成與徐志摩

很多讀者都知道查良鏞是徐志摩表弟。金庸要寫梁林的故事,當然不能缺少徐志摩。徐志摩在英國倫敦遇到林徽因,竟然想立即離婚追求當時十多歲的小妹妹徽因。志摩是任公學生,金庸便安排一幕歐陽克到桃花島拜師提親,可是金庸又不留情面,歐陽克兩個意願都落空而回。起名字「克」已經給讀者提示是「表兄」,金庸又隱藏暗號在小說之中。

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與印度詩人泰戈爾(右三)合影。徐、林兩人曾被稱為「金童玉女」。
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與印度詩人泰戈爾(右三)合影。徐、林兩人曾被稱為「金童玉女」。

冤家聚頭;歐陽克自負下陳姬妾全是天下佳麗,就是大金、大宋兩國皇帝的後宮也未必能比得上,哪知在趙王府中卻遇到了黃蓉,但見她秋波流轉,嬌腮欲暈,雖然年齒尚稚,實是生平未見的絕色,自己的眾姬相比之下竟如糞土,當她與諸人比武之時,早已神魂飄蕩,這時聽她溫顏軟語,更是心癢骨軟,說不出話來。

歐陽克笑道:「你見過她們了?這些女子通統加在一起,也及不上你一半美貌。」黃蓉臉上微微一紅,聽他稱讚自己容貌,也自歡喜。道:「你倒不像這許多老頭兒們那麼蠻不講理。」

千鈞巨岩,洪七公從師父而再演生父林長民,荒島明霞島其實是英國倫敦,島上三人便是林氏父女與徐志摩。歐陽克在島上向黃蓉幾次示愛,更要生兒育女,甚至說得愛至死而無憾。

歐陽克低聲道:「別這麼大聲,給叔叔聽到了,他可放你不過。我早知道啦,死在你的手裏,我一點也不怨。」黃蓉歎了口氣,心道:「這人雖然討厭,對我可真不壞。」

部分讀者認為黃蓉內心是有點喜歡歐陽克,但徽因是否真有愛過徐志摩便很難判斷。綜觀小說其他劇情,金庸認為梁思成絕對勝過徐志摩,林徽因只是欣賞徐志摩的文采而不會想和他盟定終生。

傳聞林徽因寫了一封分手信給徐志摩,洪七公雖然身受重傷仍在荒島極力保護黃蓉。

梁任公給徐志摩的三道試題

金庸在歐陽克到桃花島提親時要黃藥師給試題考驗。梁啟超在致從英倫回國的徐志摩信中道:

「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

「其二,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但是「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

「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

林徽因於徐志摩,正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林徽因於徐志摩,正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致梁啟超書 :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怕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不理老師勸告與元配張幼儀辦理離婚成為報章大新聞。後來與有夫之婦陸小曼再婚,徐父執意要求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主持證婚的事又再成為新聞熱話。梁任公不予祝福,反在賓客前責備二人。金庸亦要黃藥師主持婚禮,但結婚的不是歐陽克,是陸冠英和程瑤迦的婚禮。黃老邪不屑禮教束縛,反轉了梁任公的嚴厲斥責。女方陸小曼又對調成男方陸冠英,金庸在這場景中把調轉的高超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在曲三酒館內成婚,是金庸參照蘇聯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內勞倫斯神父的小室婚禮,由東邪吹奏樂曲亦是仿照該劇內容而成。金庸說最喜歡這幕,所以略加修改編入《射鵰》故事內。但相反的是金庸覺得教堂婚禮的樂曲帶出憂傷的氣氛,並非歡欣幸福的樂章。

歐陽克在那場婚禮後被完顏康殺害,死時年齡同徐志摩相約。可憐歐陽克真命苦,演徐志摩已經要替梁思成受腳傷之苦,演蔣經國又失去父愛兼被毒打,原來生父是叔叔西毒。最後都是自己色心無盡以致被殺而英年早逝。

徐志摩喪禮,查家致上的輓聯竟然是「司勛綺語焚難盡,僕射餘情懺較多」。

徐志摩留下幾段引人情史和他作為民國新月派詩人的優美新詩和散文。香港中學課本曾有以他的新詩《再別康橋》作範文,電視劇、話劇都隔不多久就有以徐志摩做主角的劇目上演,而梁思成在這些劇中都被編成配角甚至是單靠父輩地位關係而迎娶徽因,其實這些關於徐、梁、林三人的不符事實的流言蜚語,思成與徽因的兒女早就澄清了!

周迅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飾演林徽因。
周迅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飾演林徽因。

筆者認同金庸對梁思成的敬重而要郭靖演他成為一代大俠宗師。相信今次透過《射鵰解謎》能讓大家清楚暸解梁思成的才華與胸襟是俠義精神中的佼佼者,不再被人埋沒在很多失實誤導的影視產品之中。

梁林與郭黃

有人問查良鏞那位女星演黃蓉演得最好,他認為是周迅。可能因為只有周迅曾在《人間四月天》內飾演林徽因。

1954到56年正有幾齣莎劇的電影版上映,查良鏞在構思射鵰故事時便對比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羅密歐與茱麗葉》。兩齣中西戲劇內兩位女主角祝英台和茱麗葉都比男主角梁山伯和羅密歐好,女的都比男人勇敢去追求心中所愛,打破當時社會規範。金庸亦在散文集內提到《西廂記》和《紅樓夢》主角兩情相悅一見鍾情是超越當時道德藩籬,兩部小說都是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傑作。

男主角方面金庸認為梁山伯比羅密歐好,梁山伯誠實穩重,愛情專一,是中國人理想的男人,這些性格便放在郭靖身上。

而兩劇主角性格是女方爽直開朗,男方優柔寡斷,金庸寫黃蓉郭靖的性格就是這樣。現實中林徽因是腦筋敏慧、才華橫溢,而梁思成寡言木訥,有時候會傻裡傻氣,讀者都會在郭黃身上看到。

蕭乾《一代才女林徽因》:

在去之前,原聽說這位小姐的肺病已經相當重了(還經常得臥床休息),而那時的肺病就像今天的癌症那麼可怕。我以為她一定是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見我們呢!可那天她穿的卻是一套騎馬裝(她常和費正清與夫人威爾瑪去外國人俱樂部騎馬),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是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就連在座的梁思成和金岳霖兩位也只是坐在沙發上邊吧嗒著煙斗,邊點頭贊賞(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給我留下印象的是,她完全沒提到一個「病」字。她比一個健康人精力還旺盛,還健談。

個人簡介 :

「庚戌子」是寫作新手。未遭遇過戰爭洗禮,但經歷過朝代更替,千禧巨變。喜歡尋找另類角度去解釋事物,在兩個世代夾縫中做橋樑的工作。見到近年世事問題多多,嘗試用有限的智慧在日漸沉澱水清的歷史內,找可以解惑舒憂的答案。

本系列文章:

解密射雕各路英雄 探索金庸政治抱負——《射鵰解謎》序 

金庸穿越時空救梁任公——《射鵰解謎》之甲子浮想

梁思成、林徽因幻身郭靖黃蓉——《射鵰解謎》主幹人事

走進射鵰場景 細數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射鵰解謎》場景

金庸的佛教情結——《射鵰英雄傳》的佛教意識

《射鵰》之國共、香港政治隱喻

弘一法師與一燈大師 林徽因與小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