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物理治療學會(HKPA)於2018年6月20日假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舉辦「世界物理治療日」媒體茶聚。是此茶聚中,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教授、學會執委黃源宏博士就着「物理自療」、「預防醫療」發表演講,大會還邀請了幾位患者分享他們接受物理治療的心路歷程。
全城運動.物理「自」療
彭教授致辭時表示,適逢HKPA成立55周年之際,學會將舉辦一連串的學術會議及公眾健康宣傳活動。他指出,眼見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愈來愈多長者患上中風、脊椎受損、關節炎等疾病;加上,很多都市人都是「低頭族」,港人患上慢性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彭教授更表示,市民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保持關節柔韌度及良好心肺功能,預防疾病。
HKPA執委黃源宏博士提及到許多患者都是處於「後發反應被動模式」──患病後若感受到痛楚才會接受物理治療;但黃博士強調市民應採取「先發制人主動模式」,關注預防醫學。他還列出預防的三層次:第一層是強身健體,第二層是篩查高風險患病人士,第三層是防止患病惡化、復發。
為了鼓勵市民勤做運動,學會為今年的「世界物理治療日」香港站定下「全城運動.物理『自』療」的主題,並於9月8日在黃大仙廣場舉辦嘉年華會。屆時學會將舉辦健康講座以宣傳「預防醫學」,更邀請了精英運動員分享他們接受物理治療的經歷;除此,專研組會為市民提供免費身體功能測試服務。
引入先進物理治療器材
耀能協會展示了部分先進的物理治療設備,其中幫助患者鍛鍊下肢的有:可穿戴式外骨骼機械人裝置(Robotic Exoskeleton)、功能性電刺激腳踏車(FES-assisted Ergometer)、減負重步行裝置(Unweighing Walking Device)。
除此,聖公會福利協會引進了奧地利中風治療設備RecoveriX(凝康復力),中風患者可運用RecoveriX想像手部在運動,與此同時探測大腦活動,再透過電流刺激肌肉,有助患者訓練肢體。
患者分享治療心得
大會邀請了多位先天及後天患者分享其抗逆歷程。其中有兩名特殊學校的學生,任國芬及李永光同學分別患有大腦麻痺症及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症)。任同學從小接受物理治療,才能克服身體障礙,在校際運動會中盡展自己的運動潛能;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成為了女版蘇樺偉,更代表香港參加2016年巴西殘奧會田徑項目。至於李同學,他從小因患病而容易變肥胖。為了控制體重,學校的物理治療師為他制訂運動訓練計劃,他透過運動將 BMI值控制於正常水平。李同學坦言:「不運動的話,整個人都不自在。」熱愛運動的他在今年渣打馬拉松10公里比賽中創了1小時02分的個人最佳紀錄。
除了先天患者分享自己戰勝身體障礙的故事,後天患者莫先生更講了自己積極接受治療的復康歷程。莫先生2013年意外摔倒,前額着地導致頸骨骨折;做了後頸椎融合手術後,醫生診斷他會是四肢癱瘓,不能夠康復。然而,莫先生深信自己有好轉的可能,便和家人極力爭取治療服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接受治療後病情有好轉,還能夠坐起來。莫先生受訪時表示,政府資源有限,無法提供足夠的物理治療服務,在他2015年出院後,身體控制力仍是很差,但醫院不再提供固定治療服務。慶幸的是,莫先生在2017年接受耀能協會的到戶式物理治療服務,利用公園設施,甚至是室內走廊欄杆來進行步行訓練。靠著自己的堅強意志及家人的無限支持,如今他不僅能站起來,還能利用助行架步行,打破了醫生斷定的全癱命運。
呼籲政府調整醫生轉介制度
黃博士談到患者需由醫生轉介才能接受物理治療服務時,點出了此制度帶來的時限性、局限性及滯後性三大問題。他表示,時限性方面,醫生寫的轉介信只給患者接受一個療程的機會;局限性方面,醫生寫明了患者只能接受哪個部位的治療,物理治療師不能因應病情治療其他部位;滯後性方面,此繁複制度讓不少患者寧願忍受病痛,也不願及時就醫,導致病情惡化。
腦受損患者張先生的母親也表達了她對此制度的不滿。她指出,在此制度下,患者需要醫生的轉介信、等排期才能接受物理治療;他們為了一封轉介信要專門看一次醫生,不僅浪費金錢,還浪費時間,此制度延誤診治。
彭教授受訪時表示,澳洲及加拿大早在80年代就採納物理治療師免轉介接症制度,而香港的物理治療師都是十分專業自主的;若政府取消醫生轉介制度,有助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和就醫輪候時間。他更透露,學會近來在調查業界人士及大眾市民對此制度的看法,會在嘉年華會當日公布調查結果,若大眾趨向支持取消轉介制度,學會將會建議政府改善治療服務制度。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