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願望是……
如常的一天。當老師的妻子飯後在客廳批改學生作文,做丈夫的,坐在沙發上戴着耳筒拿着手機聚精會神的玩着Candy Crush方塊遊戲。四周寂靜無聲,「哧,哧」、「哧,哧」,空氣中只偶爾傳來作文紙被翻動的聲音。心靈相通?丈夫感覺有些異樣,向妻子的方向瞄一下。妻子正在輕拭眼淚!
「發生何事?」不經意的問。
「昨天,我給了學生一道作文題,『我的願望』……」
「為什麼要哭啊?」眼睛仍專注在手機屏幕上。
「最後一篇的文章,看完後,眼淚就忍不住了。」
丈夫除下一邊耳筒,雙手仍不停的在手機屏幕上撥動。「沒那麼誇張吧!」
妻子望一望丈夫,用紙巾擦乾眼淚,說:「我讀給你聽。」
「我的父母迷是手機迷。對手機如痴如寶,無時無刻都對着手機。我感覺到手機對於我的父母來說較我這個兒子還重要!爸爸每天回家都說:『累透了!』但卻仍有精力玩手機,卻沒有時間陪我玩。」
丈夫似乎開始感覺不對勁,除下另一邊耳筒,放下手機。
「父母無論怎樣忙,當手機玲聲一響,所有工作都可以放下,趕緊按下接聽按鍵……雖則可能是cold call。我的問題?他們永遠不會回答!就算我哭了,他們頂多只是敷衍式的親親我;幾秒後,專注又放到手機的屏幕上……」
「父母很喜歡自己在手機玩遊戲,但很少和我玩遊戲。上次一家人何時一起嬉戲?我已沒有印象了……」
「父母經常和不同地方的親戚朋友用手機通電,但從不用心聆聽只在身旁的兒子的話語。」
「老師,你問我的願望是什麼?是手機!」
妻子抬起頭望向丈夫。丈夫迅速別過頭,裝作在找手機,似乎不願意讓妻子看見他開始發紅的眼睛。
「誰寫的?」丈夫希望轉移妻子的注意力。
「我們的兒子……」
人生手機化
以上故事,我不是原創者。當朋友在Whatsapp傳來這個英語版本故事後,久久不能釋懷。於是套入香港場景,進行二次創作。是虛構?我想多多少少也反映了現今社會的真實情況。現代的人類還是有血有肉的人嗎?對社會上不少人來說,手機已成為人生的絕大部分。早上起床,智慧型手機提供不同類型的音樂、歌聲,看來傳統的鬧鐘看來快被淘汰了。「網上新聞」出門前當然要稍稍瀏覽,否則怎與同事溝通!趕巴士?不用了,看看apps,還有5分鐘,可施施然步向巴士站。吃飯、看戲、購物、娛樂、遊戲、賭博、交友,甚至拍拖,與情人打情駡俏全可透過手機不同apps、不同社交平台進行。「透過手機,上可通天文地理;下可曉煲湯煑飯」,朋友如是說。這回真的是「足不出戶能知、能懂天下事了」。
人生平面化
手機的發明、改進,原意應是為了人類的方便;亦從側面讚歎了科技的偉大及人類精密的腦袋。可惜手機沒有感情、不懂愛、不懂被愛,更不懂追求生命的價值。手機的英語,香港多稱mobile phone;美國、加拿大則稱cell phone。兩者似乎不如smart phone能道出了手機的智慧技能。英語有自創新詞的習慣,經常運用手機的社會現象也可叫做Smartphonization。這種把人生Smartphonize的後果如何?利、害如何平衡?發展、抑制如何取捨?這些問題不容易回答,留待社會學者慢慢研究。眼前的事實卻是廣泛、無節制的應用手機無疑把立體、多面向的人生趨向平面、單調。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看來要有新的版本演繹才行了。這是進步、還是退步?社會上有識見者、有良知者是時候要振臂一呼,開出討論的議題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