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兵突出比拼猛將如雲

近期土木工程拓展署獲批准開設人強馬壯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由一位處長和兩位副處長來領導;水務署因應配合大嶼山發展而獲批增加的員工編制,只是一位工程師和一位督察而已。兩個部門人手的相對充裕程度,不難想像。

編按:本系列文章由關錫堯先生撰寫,豐富資料將水務署歷史及發展娓娓道來。文中資料皆由作者從1970年代入職起及至退休後長期搜羅,最新資料亦由作者近三個月來蒐集而得。關先生動筆撰寫此系列文章原因有六,詳述於第一篇。文章共有15篇,餘下4篇將會逢周一刊出。 

大型工程項目的人手比較

政府各工務部門的土木工程師一向分為兩個系別,隸屬水務署的人員由水務署署長管理,而在其他幾個工務部門及發展局(俗稱「大龍」)工作的人員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管理。由200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策劃把兩個職系的人員合併,在2000年代後期推出「自願調職計劃」(Voluntary Cross Posting Scheme),作為合併的前奏。有一位水務署的高級工程師參加了計劃,獲調派至路政署參與屯門公路改善工程,他向水務署的同事作出了以下的簡述:「在水務署我負責200公里的水管工程,在路政署我只是負責相當短的道路工程。」兩種工程的性質當然截然不同,但一位高級工程師負責200公里的水管工程實在難以想像。

負責主要建設工程的人員的職位,有時會屬編制以外的(supernumerary)。不過工程完成後,負責的工務部門都會申請把部分人員,包括首長級的人員,轉到正式編制之內,擔任運作、保養和維修的工作。就以青馬大橋為例,工程完成初期,就安排了包括D2級和D1級各一名的首長級人員,領導運作、保養和維修的隊伍。

水務署曾經分別在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中期以及於1990年代,進行了兩次龐大的擴充東江水接收系統的工程,由數位首長級人員領導的編制以外工程團隊負責。不過當工程完成後,雖然供水設施已大量增加,卻連一個首長級人員都沒有開設來處理大幅增長的運作、維修和保養工作。

發展大嶼山的人手安排

20多年前,大嶼山的供水系統基本上是獨立的,全賴石壁水塘收集和儲存雨水,三個濾水廠包括銀礦灣及較小規模的長沙和大澳,島上的食水供應系統自給自足,人口集中在梅窩和南大嶼山。負責這個供水系統運作和維修的是一位工程師和一位高級水務督察。隨着北大嶼山包括東涌新市鎮和迪士尼樂園的急速發展,水務署在1990年代中期,建成了海底水管,把大欖涌水塘的儲水帶到北大嶼山,並建設了日產量遠超原來三個濾水廠總日產量的小蠔灣濾水廠以及相關的配水庫和抽水站等設施。整個新北大嶼山供水系統的管理,就加在原來只負責南大嶼山供水系統的工程師和高級水務督察身上。20多年來,大嶼山的人口增加了幾倍,系統亦不斷擴展,並未看到有任何分擔工程師和高級水務督察工作的安排。此外,愉景灣本來有其私人的供水系統,在1990年代中期,政府答應了愉景灣供應食水的申請,愉景灣不再受制於私家供水系統的供水量,建樓範圍陸續伸展開去,不斷擴大,水務署並無因此獲加適量人手。

近期土木工程拓展署獲批准開設人強馬壯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由一位D3級的處長和兩位D2級的副處長來領導;相對來說,水務署因應配合大嶼山發展而獲批增加的員工編制,只是一位工程師和一位督察而已。由於水務署嚴重缺乏處理大嶼山事務的專業人員,土木工程拓展署慷慨借出一位工程師到水務署工作。兩個部門人手的相對充裕程度,不難想像。

處理污水和食水人手的比較

渠務署有兩位總工程師和六位高級工程師和多位工程師,全職負責污水處理的工作。在大型的污水處理廠如沙田污水處理廠和昂船洲污水處理廠,24小時輪更的負責人是高級督察職級,中型的大埔污水廠也有督察職級的人員輪更。至於水務署負責食水處理的人員又如何呢?食水處理工作由總工程師職級的區長管理,只佔區長工時的幾個百分比。在水務署四個分區之中,只有一個分區有一位全職的工程師負責食水處理的工作,而他是負責幾個濾水廠而非長駐於一個濾水廠的;其他分區,一位工程師負責幾個濾水廠和其他區內所有供水系統的職務,而可以分配給濾水廠的時間,只有兩三成左右。全港最大的濾水廠──沙田濾水廠,則有一位日間駐廠的全職可以稱得上是主管級的人員,這位全署唯一駐守於濾水廠的主管,職級也只不過是總技術主任(非專業人員但和工程師的職責類似)而已。難道污水處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複雜性,比食水處理工作高出幾十倍?至於輪更人員的職級,只有最大的沙田濾水廠和北港濾水廠由助理督察指揮,其他的濾水廠則只是監工。最小的兩座濾水廠,中更和夜更一直由一位技工擔任總司令,近年才升格至二級監工呢!

工程師工作量的比較

不同工務部門的工程師,工作當然有很大差異,不容易作出比較。不過,水務署分區的分配工程師,與路政署負責區域和維修的工程師,工作性質有部分相同。路政署曾作出多次改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一小區,有時工程師兼顧區域和維修,有時兩個範疇又分開由兩位工程師負責,但小區範圍會較大。每次因工作量增加而改組,都會把負責這兩個範疇工程師的總數增加,目前的組織,是兩個範疇分開。我選了我曾任職分配工程師的新界東北作一個比較,這範圍包括沙田、大埔、粉嶺和上水,路政署負責區域和維修的有八位工程師和一位總技術主任(功能和工程師相同);水務署到今天仍然和1987年推行分區行政計劃時一樣,分區內只有兩位分配工程師,一位負責沙田和大埔,另一位負責粉嶺和上水,職責大致是路政署同工的四倍半,處理爆喉的部分,還未計算在內呢!這兩個職位的分界曾經推前和推後了兩次,其中一次一個崗位負責沙田加半個大埔,另一個負責餘下範圍。30年來,新界東北的發展和工作量的增加,不難想像,其他負責這區域的部門和機構已大幅擴張,水務署仍未獲足夠資源分擔兩位工程師的重擔。莫說是工程師,相信任何一個界别的初級專業人員如行政、社福和康體界别等,都不可能在21世紀兼顧沙田和大埔兩個區域的工作。

水務署文章系列十五之十一

本系列文章:

關懷你我他,水務是我家(十五之一)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關愛同儕,共侍社群(十五之二)

以客為本,以民為先(十五之三)

市民至上,當仁不讓(十五之四)

水務十怪,異於常態(上)──不加費,減人手,缺首長(十五之五)

水務十怪(中)──乏主管,不加人,拼出頭(十五之六)

水務十怪(下)──超多逾時,自掏腰包,形勢逆轉,更勝完美(十五之七)

獲獎無數,創意無限(上)──眾志成城,得獎不停(十五之八)

獲獎無數,創意無限(下)──卓越成就,無出其右(十五之九)

越級挑戰,十分普遍(十五之十)

奇兵突出比拼猛將如雲(十五之十一)

八臂哪咤,也難招架(十五之十二)

本是同根生,相差何太多?(十五之十三)

貢獻多,回報少;極不公,誰知曉?(十五之十四)

追求公義,結案陳詞(十五之十五)

作者簡介

中學就讀於伊利沙伯中學,長記校訓「修己善群」於心,擇善固執。1974年於香港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政府為見習工程師,在服務水務署35年半期間,贏得230多個獎項,包括十次最佳男子運動員,2011年退休時是總工程師。他獲同事尊稱為水務百科全書及水務鐵人。

關錫堯熱愛運動和熱心公益,具備無比的幹勁和毅力。自1971年第一屆百萬行開始,他每年最少參加百萬行一次,至今參加了53年。他於1971年首度參加吐露港渡海泳賽,至今約參加過超過100次各項長途泳賽。他於1977年參加全港首屆公開馬拉松,至今未有間斷,目標是要跑足50年全馬。他自1972年開始捐血,至今總共捐了199次全血,成為香港的全血捐血王,會繼續捐血至紅十字會不再接受他捐血。2023年是他第27次參加毅行者,27年來,他累積籌得約467萬元善款。認識關錫堯的人,都尊稱他為「關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