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驚!被視為回歸後教育改革標誌之一的高中通識教育科,將有重大改革。教育局去年底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將通識教育的定位、評核一併納入檢討之列。現時中學文憑試中通識評為五級,之上更設5*、5**級,此科又是四大核心科目之一,必須達2級才能跨進大學門檻。檢討之後,通識科可能被剔出必修必考行列,也可能是只許為「及格」、「不及格」兩個等級,以至改變大學收生之要求,其改變不可謂不大矣!
意料外、情理中
上述可能的改動,令通識科定位突臨巨變,可算是意料之外,但觀乎2009年推行以來,所備受之批評,以至為業內及社會人士的詬病,要求改革,甚至把這議題炒熱為政治爭端,則改革之勢,也屬情理之中。
通識為人抨擊的理由包括︰
- 加入為核心科,致使學生選修科減少。絕大多數考生只修4+2x科,知識面變得狹窄。前港大校長徐立之教授就多次指出,學生只有空間修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兩科,而選修額外數學科(M1或M2)的人逐年減少,不利學生在大學修讀相關學系,間接也影響本港科創與科研人才的培育。同時,除經濟、企會財、化學等熱門選科外,其他人文學科(如中西史、地理)、術科(視藝、資訊科技)、實用科(旅遊)報讀人數更形萎縮,課程之不平衡已達畸型,令人擔憂。
- 考評與近期政治爭端題目掛鈎。因公開試題目過分側重政治爭議,令思想未成熟的學生聚焦討論現實政治。如果通識科其一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全面資訊、聽取不同持份者意見,獨立思考,提出自己意見的話,實在不必要過分着重現實巨大政治爭議,就日常生活去發揮會更加理想。
必修不考為上策
筆者認為與其保留通識科核心科位置,只改為「及格」與否兩個等級,不如索性將之剔出核心科之列,讓出空間,學生可選多另一科,令知識面可以擴闊。通識科則變成必修而不考的科目,如體育科,或部分學校的宗教(聖經)、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等。在正規課堂每周設兩至三節課,同樣以現實生活中議題(個人、社會及中國),進行理性研討,培育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精神與能力。至於課程內的「獨立專題研習」(IES),則不一定要在中學進行。在大學四年之中,學生必有機會進行個人或分組專題研習,何必要在中學階段為之?
至於把通識改為選修科之一,筆者是反對的,因通識的目的與價值應該肯定,變為選修科,相信一定不是熱門科,而且評分也必定「五級」不變,壓力依然。加上這十年間培養了大量通識科教師,如因變為選修而令老師要轉型,也是教育當局與學校行政管理層一大頭痛問題。
寫到這裏,筆者不禁想起「人亡政息」這話。事關通識改革之議已提出多年而不獲重視,偏偏就在某主責課程發展多年的高官退休不久後推出。這高官也曾一手炮製中國歷史科四種課程模式,拆解中史科「獨立成科」的傳統。業界年來大聲疾呼,社會有識之士亦多聲援,要恢復中史「獨立必修」的地位,但其人就是「充耳不聞」。好了,林鄭上場,其人終於在盤據經年的課程主舵高位引退下來,中史得以還原「獨立必修」地位。
筆者因此相信,通識科撥亂反正時日也為期不遠了。至於為何一人之力可以一直排拒社會主流意見,則是教育研究者、各學者專家探討的課題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