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革命:衝破本港醫療系統的樽頸

其實解決專業人手的人力問題,不一定從該專業去解決。香港醫療系統內人手緊張問題,若有其他的支援人員如物理治療師、營養師、中醫、脊醫,公共衛生學人員去幫忙,一定收極大效果。

近日有幾則教育新聞我組合起來,看見一些不同大學間競爭中的合作,罕有地我腦海裏浮起絲絲樂觀情緒,要急急的與大家分享:

一、2018年2月22日

公開大學擬開辦物理及職業治療課程:眾所周知,理工大學的物理治療學系舉世聞名,其運動創傷方面的學術及實用專業知識與操作經驗,貢獻良多,而對傷殘人士器械支援研究及設計,亦甚得醫療復康界稱許。今日公開大學的宣布進一步增加本港大學體系在這方面的版圖。

二、2018年2月22日

同一日,公開大學同時宣布,正與美國一所大學探討,開辦脊醫課程的可行性。若成事將成為全港首個同類課程,另又宣布以8.5億元興建健康護理學院大樓及開辦首個營養學碩士課程。

三、2018年3月19日

報載東華學院正籌辦物理治療課程,等候政府批核,若成事在今年9月開課,學員有望獲入學獎學金。以上點滴,說明本港教育體系內不同組合,正合力突破本港醫療系統的樽頸。

找其他支援人員 解決醫療問題

回想這幾個月,有關本港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的消息層出不窮,首先是急症室輪候時間日趨上升,其次是病牀使用率往往逾百分之百,每逢長假前後,巿民常歎「醫生難找」,適逢流感高峰,這民生問題愈趨突顯。雖然加強醫生護士受訓名額之呼聲不斷,但私人執業的吸引力,也讓資深醫護人員不斷從公營部門流失,老人率上升,也令整個醫療系統的承載力百上加斤。怎樣處理?以上各學院不是增加正式醫生及護士的培訓名額,但我為什麼說是突破醫療系統樽頸的曙光?

其實解決專業人手的人力問題,不一定從該專業去解決,以老師為例,學校系統內,老師以外的其他職系,如行政人員、社工、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都對老師的恆常工作產生極大的支援作用。香港醫療系統內人手緊張問題,若有其他的支援人員如物理治療師、營養師、中醫、脊醫,公共衛生學人員去幫忙,一定收極大效果。

除上述提及的大學,我知道中大、教大在健康教育、公共衛生學等領域不斷培訓人才,對民生的貢獻不亞於正式的醫生及護士的訓練,我期望本港能在政府經費充裕下,加建擴建醫院後,配合醫療系統內多元人才的培養,巿民在健康教育、營養、運動的知識及恆常有益身心活動的普及下,健康衛生水平得以提高。此外,對老人護理方面,對精神病、情緒病患者復康方面,對殘疾人士都能加強照顧的話,向健康城巿、宜居城巿的目標便能邁前一步。

大家努力吧,在金融、酒店、零售、旅遊、地產之外,為青年人創造更多元的學習及就業的空間,亦為港人的生活素質加油。一句話:我「撐」!

我更期盼在大灣區土地資源增加的情勢下,香港大學群能更善用今日優勢,為本港青年人的學習、就業多元及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