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市集庶民風情畫

傳統的露天市集,早年雖見雜亂無章,凌亂不堪,衛生欠奉,但隨着商販多年的磨合共處,大都掌握了一套潛規則,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摩擦,但競爭的存在仍是必然。姑勿論如何,最重要是凝聚維繫一群相熟的老主顧和街坊。人情味由此而生,腳踏實地的民間生活方能活現,豈是今天虛擬的真實所能相比。
近日重回熟悉的中環嘉咸街,驚覺人面全非,昔日的舊樓商舖,大部分被夷為平地,剩下偌大的地盤供人憑弔。市集人流稀疏,昔日市井叫賣之聲早被打樁聲所掩蓋,倍感凄清。隨着市區重建,近年不少露天市集相繼消失,一幅又一幅充滿香港庶民風情的浮世繪隨之消逝於無聲。對於一個生於斯的都市,開始感到陌生,確是非常愕然和無奈。細心一想,可能源於其持之以恆的價值觀遭到破壞和踐踏,城中人失卻對未來的盼望和追求,更有可能是認知的地貌和背後歷史,被無情粗暴的摧毁,我們失去的將比得到的還要多。
 
1970年代的露天街市,人頭湧湧,加上兩旁舊樓招牌對比,是香港一幅典型的庶民風情畫,舊樓地下的商舖多售賣一些日用品,整體建構一個平民消費圈。
1970年代的露天街市,人頭湧湧,加上兩旁舊樓招牌對比,是香港一幅典型的庶民風情畫,舊樓地下的商舖多售賣一些日用品,整體建構一個平民消費圈。
 
中環嘉咸街與結志街一帶,被譽為港島區歷史最古老的露天市集,近年在推土機肆虐之下,今天已變得體無完膚。仍是濕漉漉的嘉咸街上,都是熟悉的面孔,碰上相熟的生果檔老闆寒暄之下,告知生意大不如前,還記得往日豪邁抑揚的叫賣聲,今天只剩忍氣吞聲,等候清場。另一邊廂,出現瘦了一截的夜冷店老闆娘 Anne 姐,正忙於執拾舖中上萬件的民間寶貝,年逾70多的她仍然鬥志激昂,準備移師上環的新店,再戰江湖。這間曾是懷舊粉絲的尋寶聖地已經關門大吉。眼下的商戶也準備清貨後搬出。人情的凋零落泊至此,皆因世道的冷漠無情。
 

港島最老市集  不敵推土機霸權

 
話說回頭,香港平民的日常生活,總是離不開街市,一般家庭主婦大都會到鄰近街市光顧,購買鮮魚肉蔬,為家中老少煮出美味菜餚。回想十歲前的我,也曾是街市的常客。那時候,家課做完,都會奉旨隨嫲嫲到樓下街市買餸。街市的景象,令童稚的我眼界大開。皆因不止眼見的豬肉佬手起刀落、魚販徒手劏魚,還有師奶們抱上肥雞,往雞屁股一吹「驗明正身」,更親眼目睹商販以一條鹹水草,綑綁不同的貨品。當然還有耳聞的流利粵式粗口,加上抑揚頓挫的叫賣聲處處,震響貫天。除此之外,街市還充斥不知名的氣味,令這幅市井之圖,在五官真切感受下,形象鮮活,永誌難忘。而我這個頑劣小孩,偶爾也會被暫託在相熟的潮州雜貨店,跟店中的花貓耍樂一番,其間還有金牙老闆送上冰糖小塊,意欲制止我這隻小鬼以手插米的魯莽之舉。嫲嫲回來,老闆還會大讚我乖巧聰明,孺子可教。
 
一根鹹水草走天涯:昔日物資貧乏,物盡其用就是生活哲學,一根鹹水草加上兩張報紙,就能包上8至10隻雞蛋,既快捷方便又能提供基本包裝保護。此種絕活,昔日商販大多通曉,今日竟視為失傳的「技藝」。
一根鹹水草走天涯:昔日物資貧乏,物盡其用就是生活哲學,一根鹹水草加上兩張報紙,就能包上8至10隻雞蛋,既快捷方便又能提供基本包裝保護。此種絕活,昔日商販大多通曉,今日竟視為失傳的「技藝」。
 

創意口號驚世絕活

 

「埋嚟睇、埋嚟揀」相信是坊間市集最耳熟能詳的口號,但相比二、三十年前的市井叫聲,無論在演繹和內容創意上,皆被比了下去。「天津鴨梨,又甜又多汁,食到你 lam lam 脷!」「加州無核提子,食到你連生貴子」「火麻仁、火麻仁,細佬飲過變大人,大人飲咗肥騰騰」,這些充滿民間智慧的口號,反映庶民商販,即使彼此售賣相近貨品,也會各出其謀,以特別的聲線配上自創口號, 務求吸引顧客購買。除此之外,一些攤販還擁有驚世絕活,令人歎為觀止,例如削甘蔗的快刀手,加上神奇「批梨摩打手」,數秒之間,送上光滑去皮鴨梨,地上剩下一條由頭至尾的梨皮,還附送連聲的真摰道謝,所謂的待客之道,決非機械式的反應,可惜這些傳奇人物皆已作古,後無來者。回想這些娛人娛己的「街頭表演」,確實為市集平添不少地道特色和人文風情。
 
數年前的嘉咸街街市,仍見社區的活力,跟今天重建之下的景况,可謂反差極大。
數年前的嘉咸街街市,仍見社區的活力,跟今天重建之下的景况,可謂反差極大。

 

實在的社交網絡

 

傳統的露天市集,早年雖見雜亂無章,凌亂不堪,衛生欠奉,但隨着商販多年的磨合共處,大都掌握了一套潛規則,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摩擦,但競爭的存在仍是必然。姑勿論如何,最重要是凝聚維繫一群相熟的老主顧和街坊。不但建立一個營商交易的平台,還衍生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社群網絡,彼此間噓寒問暖,互通訊息。縱使只是一個幾毫的蠅頭生意,大可駐足攀談一番,彼此關心訴說近况,街坊既可大談家事國情;路見不平大可破口大罵,抒發心中鬱結。人情味由此而生,腳踏實地的民間生活方能活現,豈是今天虛擬的真實所能相比。
 
可惜物換星移,多少露天市集被多層室內街市取代,新一代多會光顧光猛企理的 supermarket,反觀今時今日的師奶們,生活更趨多姿多采,最大的精神寄託,已非單純是家人的起居飲食而已,部分將心思轉投更大的 stock market,忘卻 wet market 帶來生活的基本。或者正如嫲嫲生前所言:「做女人,係買菜至有得揀」,反觀今天的新女性,是多麼的幸福呢!
 
民間智慧此中尋。嘉咸街的商販以反轉雨傘防水滴和遮光,一舉兩得,雨傘色彩鮮艷,為街市平添不少街頭特色。
民間智慧此中尋。嘉咸街的商販以反轉雨傘防水滴和遮光,一舉兩得,雨傘色彩鮮艷,為街市平添不少街頭特色。
 

嘉咸街街市160年歷史

 
原來嘉咸街街市的歷史跟香港殖民地歷史同步。在1842 年,中環附近已有不少華人經營的攤販聚集,位置在皇后大道中、閣麟街與嘉咸街一帶,他們大多來自廣東。因此俗稱為「廣州市場」,後來改名為中環街市。其後政府於1858 年,在域多利皇后街興建第一座室內街市,經歷兩代的重建,現在原址的第三代中環街市,建於1938 年,經過近10年的空置,將會做活化工程。其實早於19世紀後期,港島區的不同地方,都因應居民需要而有街市的出現。當中包括灣仔、西營盤、筲箕灣、石塘嘴等。至於超過160 年歷史的嘉咸街街市,市建局已於2008 年啟動重建計劃,日後將有兩幢住宅、酒店和辦公大樓,以及兩層高的新街市大樓,受影響的商戶逾40間。
 
圖片:作者提供
 

吳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