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多元進路的理想與現實

香港不少大學課程在聯招時已承認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為選修科目,若能參照美國的P-TECH模式,推出應用學習的「加強版」,可為青年打造更多元進路。

目前香港教育界其中一個關鍵詞是“multiple pathways”。新高中學制強調多元出路, 但重點是高中畢業後的出路,基本原則其實是要學生經歷一共同課程,完成文憑試後才過渡到不同大專教育與訓練的機會。

惟現在社會急速變遷,學生能力和興趣愈趨多元,究竟單一高中課程能否滿足不同青年需要?因此有很多教育界人士較關注另一種multiple pathways,就是在主流基礎教育制度內能否提供真正多元的學習經歷與評估。文憑試多少都是「一刀切」,4科必修科與兩科選修科評估的都是學術要求,對一些學科能力或語文能力較弱的同學來說可能都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一直以來有不少討論,關注多元進路是否可在中學尤其是高中引入,甚至希望可在文憑試外另闢蹊徑,接駁到畢業後不同出路。因此不少直資學校仿效國際學校開辦IB(國際文憑)課程,令IB成為現在本港教育制度內最受歡迎的「另類」課程。不過一旦同學轉投IB就不能再受資助,而且IB其實更強調學術能力,也不是真能做到培養多元能力。

為高中生構築多元進路的嘗試

除IB和其他外國學制課程外,香港現在獨立於文憑試的課程不多,其中一個要算是職業訓練局下的青年學院。學院2004年成立,為中三以上程度青年提供職業導向課程。課程結構相當靈活,中三到中六離校青年都可報讀,修滿學分就可獲「職專」文憑,不但可直接進入勞工市場,亦可銜接更高學歷,修讀職訓局高級文憑等課程。現在學院同期全日制總修讀人數已逾5,000。

不過當局賦予青年學院的主要任務,一開始就是為當時9年強逼教育後離校的青年提供主流學校以外的進修途徑。因此其「補底」的另類性質,再加上港人對職業訓練的偏見,始終易令人有「不是正途」的感覺。但確實對有些在主流學校找不到成功感的同學來說,青年學院卻是一所能提供更有意思的學習經歷之場所。

另一個為高中生構築多元進路的嘗試,是兆基創意書院2014年開辦的創意藝術文憑(Diploma in Creative Arts, DCA)課程。同學可在高中學習歷程內一方面修讀文憑試課程,滿足本地大學入學要求,另一方面修讀DCA課程,開闢另類升學就業銜接;同學亦可只選修DCA取得等同資歷架構第三級(即中學畢業)資格。

不過本地學校(兆基書院是直資學校)要開辦文憑試以外課程卻不易。幸好在創意藝術領域,海外相關大學與學系重視個人作品集、同學的人文素質和對藝術的熱誠更甚於公開考試成績,因此書院畢業生已有不少獲海外著名大學取錄。但正因DCA是新生事物,反而在本地認受性成疑。書院只能努力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向相關學科的大專院校介紹此課程,希望取得DCA資格的同學可直接升讀高級文憑、副學士課程。當然若同學能「雙軌兼修」,亦有例子能直接升讀本地大學。

美國P-TECH模式

這兩個例子說明在本地教育體系中搭建真正多元進路是困難重重。最近有教育界人士就探討另一個模式「P-TECH」(Pathways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的可能。P-TECH來頭甚猛,是IBM在美國主催設計的教育模式,課程強調產業學校合作,養成學生的專業技術及軟實力,發展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主的職業技能教育,務求同學讀完4年高中加大專2年課程,取得學歷之餘也能馬上獲得有體面待遇的工作。自2011年在紐約推出首家P-TECH學校,至今已有逾70所學校、430家企業響應。計劃得到前總統奧巴馬認可,也吸引到《時代》雜誌以封面專題報道,標題就是「管用的文憑」(The diploma that works)。

現在P-TECH已在世界各地推廣,澳洲已有P-TECH學校招生。台灣也有3所科技大學與IBM攜手建立P-TECH學校,為亞洲區首度發展P-TECH模式的地區。和在美國一樣,企業根據實際職務技能需求提出能力發展藍圖(skills mapping),與合作學校共同規劃課程與授課,並由企業提供業界導師授課與學生諮詢,讓學校與業界技能接軌,務求能為產業訓練出真正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

台灣職業教育傳統本來就比香港強,高科技產業發展也遠超我們,再加上大學學額過剩,學生不會擔心是否能上大學。因此在高中推動教育創新,阻力與香港相比一定較輕。制度上台灣本就有5年制專科學校(五專),中學畢業生能以「3+2」形式修讀,畢業後取得副學士證書。不少科技產業界名人如鴻海集團郭台銘、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等都是從「五專」畢業。P-TECH於台灣橫空出世,正好配合現屆政府大力推動技職教育、重振「五專」的政策。

不過改革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就算在台灣,政府增設「五專」(包括P-TECH),也引發某些高中職業(高職)學校抗議,認為科技大學「擴招」會影響他們收生,甚至有「五專消滅高職」的說法,並呼籲扺制。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教育改革從來就要因勢利導、按制度規律辦事,並尊重持份者不同要求。台灣的教訓在當年政府讓「五專」大量升格科大,現在回頭邀科大設「五專部」,高職學校自然有反彈。

如能在香港主流津貼中學內推動P-TECH類的職業導向課程,無疑能令本地高中學制增加多元進路,惟我們要小心處理將來P-TECH與本地學制尤其是文憑試的關係。現在學校普遍感覺文憑試各科課時不足,是否能兩個課程兼收是一大疑問。又若P-TECH獨立於文憑試課程,又如何說服家長在子女中三時就接受一個課程不能升讀大學,「最多」只會到副學士或高級文憑?

是否可考慮P-TECH與應用學習結合?

當然正如兆基書院排除萬難一樣,P-TECH也可向大學相關學系推介課程,讓畢業生在完成3年高中課程後可選擇升讀高級文憑或指定學位課程。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要忘記現在高中課程內原來就有應用學習課程,可讓同學以選修科形式進修和職場生涯發展有緊密關係的科目(可參考作者早前文章〈高中應用學習:生涯規劃的起點?〉,2016年10月6日《明報》)。我們是否也可考慮將P-TECH與應用學習結合,一方面給予同學產業崗位具體技能需要,但另一方面也能為同學打好將來升讀若干應用學科的基礎?其實不少大學課程在聯招時已承認應用學習為選修科目,將來若能把P-TECH改造為應用學習的「加強版」,是否更能增加該科認受性,並在主流高中課程內增加職業導向元素,令更多同學受惠?這將是更兩全其美的方法,為青年打造更多元進路來銜接不同升學就業出路。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趙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