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人間佛教與香港教育

很多家長不信任香港教育,送子女留學。如把海外留學只是作為一種替代品,替代以為無可救藥的香港教育,這種思維不單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窒礙、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也會背負沉重的代價。

不離不捨,教育變革之基礎

上文本欄借新春期間往內地福建泉州避年之旅,引發起「人間佛教」運動對香港教育變革的啟示(見本欄2018年3月22日)。佛教本是外來宗教,自東漢傳入後,與中國固有儒家、道家、道教思想揉合而為國人接受。唯傳統佛教本是無神論,無拜祭對象,所謂「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惜人心虛怯,無明也好、愚昧也好,總想借求外力,抵禦「人生無常」,以求趨吉避凶,俗語「求神拜佛」是也。加上中國早有強烈的禮儀思維,自天子以降,貴族、平民階層均擁有特定的祭祀範疇,佛教與之結合,就變成「滿天神佛」,「淫祀」現象不絕。

「久雨為淫」,淫者,泛濫也,不但各類神祇是拜祭對象、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愛國惠民者也不放過。清末,西方思潮東漸,不分青紅皂白,把佛教各類儀式、行為以新詞匯「迷信」冠之,遂為國人所唾棄,更發展至大規模的「廢廟興學」。民初,寺廟被毀、廟產被佔個案數不勝數,尤以北方為甚。據記載有不少地區超過90%寺廟被毀或被侵佔寺產!在內外逼迫的嚴峻局面下,佛門中人又如何面對?消極逃避,遠離是非之地?還是謀定思變,積極進行變革?太虛大師就在這背景下提倡「人間佛教」運動(或稱人生佛教),把佛教從衰敗中重新發展起來。這種不離不捨的精神正正是變革所亟需的原素!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放洋留學,一走了之!

多家課、多默書、多測考、幼小中大學位競爭激烈、名學學位難求、學生壓力大……這是不少香港家長對香港教育的感受。以個人經驗而言,敢說超越九成家長不滿意香港目前的教育情況,不滿意又怎樣?老百姓經濟能力不足,選擇不多,大多只能抱怨;中產家庭有知識、有經濟能力的又會怎樣面對?積極、主動投入教育變革、參與教育革新運動嗎?這樣有為之士似乎並不多見,多的是選擇把子女放洋留校!香港往境外留學數字近年不斷上升,2016年估計有三萬多四萬香港學生往境外留學。英國、澳洲、美國、加拿大等英語系國家自然是首選;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南韓亦有不少香港留學生。以前負笈海外者多是在大學或研究院進修,現今留學卻有年輕化趨勢,從高中、初中以至高小學生亦開始投身這個熱潮。選擇海外供讀學士、碩士、博士課程還可說是因應個人志趣;中小學往境外,特別是海外留學的,十居其九均受父母影響。可以說父母抱怨香港教育不濟是因,把子女送往海外升學是果。「因」不純正,又何來善良的「果」?如此,每年有幾萬甚至十多萬學生及家長用腳來投票,表示對香港教育的不信任,香港的教育還有救嗎?

以上所言是普遍家長行為,當然仍有家長願意繼續委身、用行動支持香港教育,唯畢竟這是少數。或曰送子女留學是一種罪過嗎?這要看留學的目的。如把海外留學只是作為一種替代品,替代以為無可救藥的香港教育,這種思維不單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窒礙、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也會背負沉重的代價。

留學是選擇,非替代品!

留學若作為一種選擇,非但不應禁止;政府還應積極鼓勵。其理與全球化有關。全球化加速了物與物之間的兌換;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全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拓闊視野、感受不同文化的衝激、把握工具語言是留校的其中幾個重要的目的,亦能配合全球化國與國之間多方面的融合。但這是一種選擇,背後是崇高理想也好,是為自身生涯規劃作出計謀也好;總之,不是因為逃避而作出的決定。這好比幾年前一位9A狀元,時為會計師樓經理的Gary,毅然辭職,追求自少希望當巴士車長的夢想。於Gary而言,當車長並不是「虎落平陽被犬欺」,是一種理想的追求,個人的抉擇。海外升學亦應作如是觀。暫時甚至較長一段時間離開,並不表示源於厭惡感;反之,離場是為了儲備更有用的知識技能、感受海闊天空,異國文化,最終亦會回歸貢獻香港。太虛大師處於佛教困難之世,他沒有選擇黯然離去,而是積極對佛教的不足提出改革,終能以人間佛教重振佛門。「有佛法,就有辦法」,星雲大師如是說:「凡問題,即必有解決方法」西方諺語亦如是說。香港教育縱是千瘡萬孔,能否沉痾頓癒,關鍵還在堅持之心、不離不捨之精神。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