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年度財政預算案剛發表,承接經濟強勢,即使開支增加稅收減免,此消彼長,盈餘也預計有466億元之多。今年度收支盈餘將破紀錄達1,380億元,較原來估算高出八倍餘之多,主要受惠百業興盛,樓市股市暢旺,稅收倍增,賣地有價。政府將552億元直接或間接回饋市民,相等四成盈餘,出手不低。不過政黨得寸進尺,反建議效法澳門全民派錢,更舉出2011/12年預算案為例,政府「從善如流」改變初衷。政客振振有詞,表面理直氣壯,其實倫天換日。
當年派糖 旨在減入口通脹影響
溫故知新,當年政府大手「派糖」,推出紓困補貼,有減免公共屋邨月租、寬減差餉水費,補助電費等,旨在直接或間接減低入口通脹對民生之影響,貫徹施政應切中時弊之方針。斯時環球金融海嘯肆虐,美國推行量化寬鬆救市,貨幣泛濫,港元首當其衝,即使利率同步銳跌至近零,也難阻游資湧來尋租。匯率也隨美元同步偏弱,外貿加權匯率指數(2000/01=100)於2010年底跌至83.3,推動人口通脹,影響民生,基層更百上加斤。其實人民幣自2005年中改革外匯市場化後,連年累積升幅有23%之多,同年底兌換港元匯率高達1.1816,導致百物騰貴。
拆解消費物價指數,分隔「派糖」效應,可窺全豹佐證。物價指數涵蓋衣食住行,共分為九大類別,可按照入口成分重組,分別歸類為「入口為主」及「本土為主」兩部分。分析第一步先調整官方指數,還原紓困措施之影響,得出原指數實際水平。表1比較2012年官方公布統計及還原紓困措施後統計。香港共有三個獨立指數及「綜合指數」,覆蓋90% 住戶。甲指數以低收支戶為對象,佔全港住戶總數50%;乙指數以中收支戶為對象,佔總數30%;丙指數以高收支戶為對象,佔總數10%。縱觀紓困措施,可壓低通脹0.4pp,而低收支住戶(甲指數)糧油食品等基本開支比重大,受惠也最大,達1.0pp,而高收支住戶(丙指數)則受惠不大,只有0.1pp,符合扶助基層之目的。
強積金三個詬病
分析第二步假設2011年港元已轉錨,中港滙率併軌平算,調整經還原物價指數,剔除港元滙率因素,再推算2012年「實際」物價升幅作比對,可求得入口通脹影響。人民幣兌港元滙率,2011年平均為1.2069,而2012年為1.2304。表2是經還原紓困補貼及調整港元外滙因素後之2012年「去匯」實際通脹。經調整外滙後之綜合指數升幅(+4.1%),同樣較調整前之指數升幅 (+4.5%)低0.4pp,與紓困措施效果相約;而獨立指數升幅可減低0.3pp(丙指數)至0.5pp(甲指數)不等。
比對官方指數(表1)與還原紓困補貼及調整外匯後指數(表2),升幅大致同步。官方綜合指數升4.1%,與還原調整後綜合指數的升幅同步,並非巧合,顯示政府苦心孤詣,在不觸動聯繫匯率之局限下,以公帑補貼基層應付入口通脹,變相達至港元外匯同步改革相同效果,紓解民情。比表1及表2,獨立指數「去匯」前後升幅偏差較大,原因是資源所限,使用高階次資料推算,若使用原始資料精算,應相差無幾。
當年政府又提出注資強制性公積金,替每帳戶預繳供款6,000元,原意補貼歷年投資失利,暫時紓解民怨。公積金自千禧年推出以來,有三大詬病:其一、投資選項獨欠存款,即使市場不景也須投資;其二、結構欠妥,僱主委任經理,僱員始是客戶,僱主無從參議,僱員自求多福;其三、監管不足,公積金管理局職權有限,客戶分散欠組織,難集體向經理問責,尤其收費高回報低老毛病。政府正視問題,主動出招,正好朝野同心協力,納其人正軌。人心不足蛇吞象,政黨政客聯手,反客為主,拋出效法澳門全民派錢方案,偷樑換柱。形勢比人強,政府投鼠忌器,卒如願得償,民意卻毀譽參半。當日眾星伴月,臨時在舊政府總部宣布「喜訊」,情景猶歷歷在目。
金融正常化港匯穩 派糖非必要
不過注資代繳與派錢自繳公積金,即使總數相同,實際累聚所得有別,因為複利效應不同。若當年順利注資6,000元,並假設每年平均淨回報5%,五年後今日共增值27.6%,累積所得達1,658元。若照常按月供款,必遠不及此數,日久差距更大。
此外派錢實務問題隨即浮現,尤其介定受益人。無論法情理,受惠者應限於成年(年滿18歲)永久居民,引發指定日期選擇、僑居外地者資格等爭議,順得哥情失嫂意。食髓知味,今年政黨政客故技重施,叫價也算克制,3,000元至6,000不等,並先計算紓困分派所得,不敷之數始派錢補足。表面上有汲取教訓,「完善」政府方案,其實換湯不換藥,老問題依舊,且骨子裏爭議更大,更費煞思量。
政黨得寸進尺促派錢
相隔五年,金融海嘯已事過境遷,美國量化寬鬆已結束,貨幣金融步向正常化,而人民幣匯率也趨穩。去年底港元匯率指數回升至87.3,而人民幣兌換港元匯率也回穩於1.1989,香港未有人口通脹壓力,照理無必要再大手筆派糖。其實政府五年來一再派糖紓緩民情,多少視乎盈餘多寡而定,還有退直接稅,惠及個人企業,應該出於兩個考慮。其一、樓市愈壓愈升,樓價日貴,樓房日細,按揭日苛;置業者望樓輕嘆,換樓者有心無力,印證「需求管理牌」及「逆周期措施牌」徒勞無功,民怨累積日深。其二、經濟轉型,科技數碼當道,人工智能方興未艾,職場待變,加薪停滯,流動阻滯,顯示經濟成果,雨露不均,有恆產者無後顧之憂,無恆產者忐忑徬徨。派糖退稅有助紓緩社會戾氣,也有大學問,卻非長治久安之良策。
香港公共財政向來簡單,可慨括為五大稅收(薪俸、利得、印花、土地、課稅)、五大開支(醫療、房屋、教育、福利、治安)。每年財政預算,不外因時制宜,調整開支,應付當務之急,開拓未來;調節稅收,促進經濟,積穀防饑,藏富於民。政府理財有道,鮮有入不敷支,偶有赤字預算,也大多是盈餘終局。每年預算諮詢期,政黨政客、學會商會、社福團體等,皆磨拳擦掌,出謀獻策,爭取資源利已,已司空見慣。預算揭盅後,順得哥情失嫂意,各自表態,各自表述,繼續爭取,也家常便飯,正體現民主政治是妥協藝術之真諦。政黨政客切戒訴諸民粹,輸打贏要,慷庫房之慨。當年挾民粹以令財爺,逞一時之快,可一不可再,切莫歷史重演,自毀長城。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