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真正的教育?──了解培養孩子成才的關鍵

教育不只是應試教育模式的內容,應該有多元化及更深刻的內涵。筆者有見及此,嘗試從如何培養孩子成才的角度去探討真正教育的內涵,以作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各界能對教育有更深的反省。

緣起

我國教育部在2017年開始,把中小學的語文科目中文言文課文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希望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並期望以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等的理想。去年開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教育部也分別先後把中小學的考試減少,希望讓孩子不會被考試制度局限,得到更全面的教育空間。對於下一代的成長,這些都是好消息。真的,教育不只是應試教育模式的內容,應該有多元化及更深刻的內涵。

筆者有見及此,嘗試從如何培養孩子成才的角度去探討真正教育的內涵,以作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各界能對教育有更深的反省。要培養孩子成才,那麼,我們首先從了解什麼是人才這一步開始。

什麼是人才?

人才的第一層意思,當然是要有才能。一般來說,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一個人才必須具備某一方面的能力、才幹、技能、知識、成績、文憑、專業、經驗或成就等,務求能有所「用」,滿足工作公司、上級、社會等不同方面的要求,完成任務,得到客觀成果。

但是如果我們有長遠一點的眼光,所謂的「才能」,是否能真正有用,其實是受到時代、環境、需求、人們的眼光等所局限。例如在戰國時代孟嘗君養士,他來者不拒,有食客三千。孟嘗君讓有才能者盡量發揮,就算是沒有什麼特別才能者,也讓他留下當食客。其中就發生了「雞鳴狗盜」的故事。話說孟嘗君出使秦國,初則受到禮遇,後來卻因小人讒言,身陷險境。幸虧得到兩位食客幫助,一位以扮狗的本領,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秦昭王的愛妾,以說服秦昭王釋放孟嘗君;當孟嘗君逃至函谷關時被秦兵追殺,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嘗君才得以逃回齊國。這兩位食客的本領本來真的是微不足道,可是在當時來說卻發揮了極大作用。你說他們是否人才?

因此所謂人才、一個人是否有用的問題,不能只從客觀環境、外在的標準去看。而是要看到他的心。若果只從外在的標準去看的話,我們會忽略了人生命內在很多方面、不同層次的價值,正如上述的「雞鳴狗盜」便是了。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心,就會了解到,雖然這些人看上來沒有特殊的技能,但是他們的心是十分忠誠,願意付出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可以竭盡全力,以性命相許,發揮生命強大的力量與價值。人才,就是因為有一顆美善的心靈,有高貴的價值追求,所以才能好好地用上他的才能。才能只是工具,人心才是主體。有美善的心靈,工具才能被用到發揮正面的價值方面去。這正是人才第二層的意思:就是他有堅定的心,不斷地追求高貴的理想價值。

了解上述的意思以後,那麼我們就討論到人才的第三層面的意義:有這個人的存在,便能使整個局面、整體的氛圍得到一種穩定、安頓。這種人才不一定要做一些什麼具體的東西、也不一定要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但卻有着人格的魅力;這完全是他生命內涵的作用、胸襟氣度及眼光的表現。一般來說,這類人才就是領袖的人才。

由此再進到人才的第四層面的意義:這個人能夠把很多不同的知識、價值、觀點、人事等通貫起來,透現出一種智慧、洞見、慧識,讓其他人不單止得到一種廣大、包容、無礙、平和、平穩、安定的感受,而且能得到啟發、引領,對前路,乃至對人生得到安頓。這一類人才一般來說就是有智慧的人,是文化領袖,如老師(能教人成長的老師)、思想領袖、精神領袖、宗教領袖等。

上面的論述,除了第一層面的意思是比較有定論(因為比較具體)以外,其他層面就原來沒有絕對性。筆者的用意,只是帶出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對人才的看法,須要有深一步的眼光去看,有深一步的思考,了解人才更深刻的意義與價值。

分清本末

可惜,一般人都只是懂得從第一層面去看待人才。如果我們只是以這種眼光去了解人才的話,那麼就會以外在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然後不斷的要求他往這個方向走,那麼,他原來該有的生命特質就不能發揮出來了──也就是說,他的生命被外在的要求局限了。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人生要走的路,或者說有他自己的使命、有他特有的本質,包括他本有的光明性情,以及他的天賦才能等。看以下的故事(曾於第408期《法燈》刊登過這故事)。從前有一位雕刻家,他用一塊石頭雕出了一個完美無瑕的石像,別人都讚不絕口。雕刻家回應:「其實石像一直都在那裏,我只不過是把石塊沒用的部分移除,讓石像自然的呈現出來罷了。」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不同的、獨特的「石像」,培養人才,就是把這個人本有的「石像」顯現出來,發揮出特有的光芒。

如果只是一味追隨外在的價值標準的話,從另外一面說,其實就是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立足點,未能獲取生命的自由自在。

或者我在這裏先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就是一個人才,重點是他能把心中的價值追求、理想等發揮出來,現實上對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等的運用,只不過是用作把價值理想落實在現實世界的工具罷了。因此,才能是末,是第二義的事情;他心中的價值追求、精神理想、人格、內涵等才是本,才是第一義的東西。切勿顛倒過來,本末倒置,使我們的生命價值反被局限。

大家不妨反省一下,我們在培養我們自己本身,乃至培養孩子的時候,到底是在做第一義的事情,還是做第二義的東西?如何針對培養孩子成才來安排真正的教育?我們下一期再討論。

了解培養孩子成才的關鍵(上)

許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