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1世紀,隨着知識型經濟起飛,創新科技一日千里,社會大眾對教育的期望亦與時並進,由過往偏重傳統的應試教育,以掌握應試技巧為主,轉而期待質素教育的發展,培養下一代多方面能力,訓練具備高度想像力和創意的專門人才。然而,不少華人為主或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其教育系統和社會觀念,都普遍被指為扼殺學子思考能力與創造力,情況值得反思。
從社會傳統而言,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社會每多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等觀念,學習多帶有「功利主義」的動機,藝術音樂等科是「不切實際」的「課外」活動,而上一代也普遍有「勤有功,戲無益」的觀念,令新一代普遍欠缺自主探索的空間。
從學習文化來說,傳統華人地區每多強調「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觀念,以反覆練習和背誦鞏固知識基礎。其實,記誦不失為學習基礎,但末流所及,死記硬背之風由此興起,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仍大有市場,創意思維自然難以發展。
從教育體系來說,學校強化應試訓練、學生課後補習等,成為不少地區的常態。教育界以「催谷」提升學生成績,以致課程內容和教育體系為公開考試支配,最後老師教學力求緊扣考試課程,而非激發學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學生學習每多追求標準答案,旨在獲取高分進入大學,試問又如何推動創意思維的發展。
當然,社會上的確存在一些成功個案,如香港著名的星之子陳易希,16歲時因屢獲科技發明大獎,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破格取錄。然而,這些成功個案每多是不依循既有學習模式,沒有受填鴨式的教育束縛,不受功課考試拘限,無視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危險,終日「不務正業」,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與考試無關的發明創造上,而家長和學校又擺脫傳統思想的桎梏,加以「縱容」,才能造就這些破格的人才。
事實上,以香港課程改革為例,曾幾何時強調「學會學習」,要求學生掌握九種共通能力,影響所及,公開考試加入不少生活化的內容,或引入思維能力的元素,但由於公開考試制度強調標準化評分,最後這些「疑似創意」的考題,反而形成另類的框框,扼殺學生的思考空間,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以中文科為例,多年前公開考試作文卷曾有「檸檬茶」一道題目,筆者以為可以鼓勵考生發揮其奇思妙想,扭轉傳統不重創意的情況。然而,不少考生語文能力不弱,最後成績慘不忍睹,關鍵竟是表面「創意十足」的題目,背後竟用上「機械式」的評改標準,例如考生文章的主題必須要切合檸檬茶「甜中帶酸」的特質,否則就偏離主題,結果一道創意考題反過來規限和扼殺創意。考生如果真的以為可以發揮奇思妙想,就會以離題收場。因此,只要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不改,只要擬卷和閱卷者仍有種種或明或暗的框框,教育改革要訓練莘莘學子的創意思考,實在障礙重重。
當然,所謂人人頭頂一片天,在社會和教育環境不能改變的前提下,教師們仍可在課室內盡力實踐創意思維訓練,在應試教育和創意教育之間力求平衡。然而,就香港目前狀況來說,即使教師有志實踐創意教育,也只能單打獨鬥,孤立地在個別科目或課節中推行,在官方設計的課程和考試模式未有配合下,自必事倍功半,舉步維艱。因此,在考試主導的怪現象下,若有關當局不在上層結構進行改革,通過師資培訓、課程設計、考試模式、教材提供等方面作出配合,本人深信創意教學在一段長時間之內,只會成為教學的陪襯品,零碎式地在中小學的個別科目和某些課堂中出現。與此同時,另一些科目或課堂則一如既往地扼殺莘莘學子的創意,對創意教學形成一種反推動力。最後,期望孩子擺脫應試教育的家長,只能選擇入讀國際學校或出國留學,這不能不說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