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立中醫院的前瞻

醫院管理局於2017年11月11日舉辦了中醫醫院專家分享研討會,以為將來成立的中醫院提供思路。會議上,來自不同地區及不同專業的與會專家、教授分享了各地區中醫院的經驗和各專業的憧憬。

筆者在2016年刊登於《信報》的兩篇文章中闡述了中醫院的相關問題:

  1. 人權與健康
  2. 中西醫在公營醫療、薪酬上的差異
  3. 中醫門診──「錢跟病人走」
  4. 與國家戰略同步
  5. 中西結合循證醫學模式
  6. 中醫藥專科學院及遠程在線教育
  7. 國際性中藥開發平台
  8. 中西「防治」可降低醫療及社會成本
  9. 發展經濟、社會共贏

醫院管理局於2017年11月11日舉辦了中醫醫院專家分享研討會,以為將來成立的中醫院提供思路。會議上,來自不同地區及不同專業的與會專家、教授分享了各地區中醫院的經驗和各專業的憧憬。在這次的研討會上,大家在一些問題上有廣泛的共識。

政府資助

首先,在中醫院的運作資金方面,應該政府出資,保障其運營的水平與持續性。若使醫院自籌資金運作,便是私家醫院,通過高昂的收費來維持醫院運營,其最終會淪為「只給有錢人看病的醫院」。 1990年醫管局成立時,時任衛生福利司司長黃錢其濂說:「沒有人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得不到醫療服務。」 這原則是香港政府的德政,充分考慮到「醫療服務是市民的權利」,使低收入階層也能病有所醫,使市民能有平等的待遇。

中西看齊

1998年,董建華特首確定發展中醫中藥的方針,提出發展香港為國際中醫藥中心的構思,法律條文相繼推行,每區一所中醫教研中心已投入服務。但將中醫納入公共醫療體制,直到現在仍未實現。中醫和公立西醫普通科門診的收費差距,使不少市民因難以負擔中醫收費,而只能到醫管局排隊候診西醫。若中醫納入公營醫療體制, 政府必需增加撥款,強化中醫服務。最重要的任務是對中醫師公平,把薪酬與西醫看齊。

醫:循證專科專病

其次,中醫院應設有重點專科室:內、婦、男、骨傷、腫瘤、皮膚、針灸、中草藥科等。在此基礎上,才可進行跨科室的專業人才方面的發展和培訓。在香港進行中西醫結合,可以採用循證中醫學(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EBCM)模式,開發臨床診療流程常規。中國中醫科學院於2011年出版了《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系列書籍,其中包括中醫內科分册(共列20種疾病)、針灸分冊(共列5種疾病)、專科專病(共列8種疾病),而2014版又新加了20多種疾病。此指南的編寫程序與西醫的臨床常規(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PG)相似。這種模式在東華三院之下的黃大仙醫院、東華東院、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已進行了多年。筆者在醫管局工作時,已進行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以選擇中醫的優勢病種進行推廣。而後續的研究和病種的增加可以通過本港大學的研究來實現。

在醫療服務上,應以專科專病的治療為主,多請一些內地有名的中醫專家到醫院做短期的訪問學者,在教學的同時,可幫助病人診治專科專病。同樣,也應請一些香港的西醫專科專家作爲特邀顧問,與中醫一起組成一個中西醫結合的最優秀的會診團隊,幫助解决疑難雜症。

教:中醫專科學院與MOOC

教育方面,應把這個醫院建設爲一個高水平的專科學院。對於從事專科中醫服務的中醫師,應對他們進行高水平的專科培訓,2015年已成立「香港中醫專科發展工作組」,這是成立中醫藥專科學院(Hong Kong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第一步,應計劃有系統的專科分類、培訓要求、學習內容和考核機制等,向西醫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借鑒。而此學院的大樓可與醫院並列在一起,共用課室、模擬教室、演講廳等。在傳統的面授式教育外,更可以和具有豐富遠程教育經驗的大學合作,例如哈佛大學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EdX,於網上進行,供各醫療專業觀看、學習,對中醫藥作深入探討。

研:國家策略之中藥科研

2013年8月20日,習近平主席表示,中方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推動更多中國生産的醫藥産品進入國際市場。

這「中醫專」建立時,應把它打造成臨床藥物測試基地,達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水平,使其成為CFDA 和FDA中藥藥物認證的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研究基地。

「中醫專」應與內地、香港及國際上的頂尖中、西藥專家組建科研團隊,開發中藥的機構進行臨床測試,通過醫院的研發平台,推動中藥發展。

發展經濟、社會共贏

中醫服務是從「治未病」及養生開始,這「中醫專」推廣的預防、早察覺、早治療方案,可降低醫療總支出。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用在宏觀經濟上,社會成本亦降低。

有些病種,如中風、痛症、糖尿病等,用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比較西醫成本效益較佳,筆者於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2011上曾發表題為「Collaborating with TCM in Healthcare – an Economic Evaluation」之演講,已詳述此現象。長遠來說,這方案可降低整體醫療費用,是「多贏」局面。

若政府從善如流,財政安排可達醫管局下的西醫教學醫院相當水平,香港市民便可享有基本低費用的中醫院服務。同時,高檔次的私人病房,可為全世界轉診的病人提供高端服務,貢獻收入,用來支撑教學和科研的經費,從而使醫、教、研三方面相互促進發展。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中醫院前瞻二之一

黃譚智媛醫生簡介

曾於香港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其後加入世界銀行的公共衛生部門工作。曾於醫院管理局、瑪麗醫院及贊育醫院擔任行政總裁,並於1996至2003年間先後出任公開進修學院及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