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反對段祺瑞 力阻中國參戰

──楊天石解讀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爭議

孫中山指「歐戰實一爭商場之戰爭,爭殖民之戰爭,中國不當參加」,中國民眾亦不應只記得德國侵略山東,而忘記其他國家亦有侵華。楊天石教授認為孫中山對一戰本質的認識至為清醒。

內地研究蔣介石日記第一人、曾著作四冊《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教授,上月初應邀出席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樹仁大學歷史系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的「中國與世界:競逐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精闢獨到,主要論點包括:一、孫中山先生為反對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投入極大精力;二、德國人資助孫中山「護法」,令人想起德國人資助列寧從事俄國革命,但德國助列寧之數額肯定遠超孫中山;三、孫中山提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以促進世界文明的見解正確。本社將分三篇刊登楊教授的演講內容,以饗讀者。

引子:日人作傳 惹蔣不滿

1937年4月27日,蔣介石批閱日本人石丸藤太(1881-1942,日本軍事評論家)所著的《蔣介石傳》,發現有許多「不確之處,形同小說」,其中關於蔣介石「投機發財,貢獻為軍費」的說法,蔣氏專門在日記寫了一段辨正:

「此或在民國六年(1917年)中德絕交時,德使以大宗款項貢獻於本黨(國民黨)革命之款所誤會,以此款為余經手也。」

楊天石教授指出,蔣介石的這一段話語焉不詳。

蔣介石炒股賺錢捐作軍費?

同年,蔣介石在「雜錄」欄內補充說:「民國六年,中德絕交,中國加入協商國 (即協約國,主要由法、俄、英、日、意、美等國組成,與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組成的同盟國對敵 )參戰,本黨竭力反對。當時德國公使下旗回國,以其在華留餘之資金約二百萬元貢獻與本黨總理(孫中山),資助革命。總理命余極秘密經理此事,即以此款運動北洋艦隊,由總理交程璧光(海軍總長)率領南下,赴粵組織軍政府,而留余在滬主持一切。當時唐紹儀暗示陳炯明(粵軍將領)向總理追問,此運動海軍之款從何而來,總理只答其可問介石自明。及余抵粵軍時,陳即向余追問。余乃設辭曰:賣卻交易所各股票之所得也,陳乃信以為真。今日世人以余在交易所投機百萬元所得資金貢獻總理,作軍費之說,其或亦由此以誤傳誤而來乎?」

楊教授表示,蔣介石這段日記涉及近代史和中德關係史上的重大事實,為前人所未知,或知之甚少,需要深入探究、考辨。

孫中山先生堅決反對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投入極大精力。( Wikimedia Commons)
孫中山先生堅決反對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投入極大精力。( Wikimedia Commons)

他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視察時,遭塞爾維亞青年行刺身亡。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以此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着多個歐洲國家投入戰爭,其中,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組成同盟國,對抗由英、法、俄、意、美、塞爾維亞、意大利等組成的協約國陣營。

在中國,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政府原本宣布中立,並於1914年8月6日頒布《局外中立條規》照會各國政府。不過,隨着袁世凱稱帝失敗,並在1916年6月病逝,繼起的段祺瑞政府表面維持中立,實際上已逐漸傾向協約國。隨着英、法、日、俄等國公使不斷游說、利誘,1917年2月至5月,段政府從抗議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宣布與德國絕交,繼而加入協約國,步步升級,最終對德國宣戰。

段祺瑞政府決定參戰,部分原因是希望得到協約國援助,壯大皖系力量。(Wikimedia Commons)
段祺瑞政府決定參戰,部分原因是希望得到協約國援助,壯大皖系力量。(Wikimedia Commons)

段祺瑞的如意算盤

楊教授分析,段祺瑞政府這一系列行動,目的在於:一、增進與英、美、法、日、俄等協約國家的關係,提高中國的外交地位;二、廢除與德國、奧國訂立的條約,停付德國賠款,收回德國租界;三、獲取日本、美國的借款和日本的武器援助,壯大皖系力量。當時段祺瑞估計,德國雖強,但在日、美相繼參戰之後,寡不敵眾,一定失敗。

段祺瑞政府決定與德國絕交和參戰後,引起中國政壇議論紛紛,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之間意見不同,革命黨人領袖孫中山亦大加反對,他主張中國「嚴守中立」。

孫中山清楚認識一戰本質

1917年3月8日,孫中山致電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 ),以中國「共和肇造,尚在幼稚時代」,經不起紛擾為理由,指若有人因中國對外宣戰激起排外情緒,則可能出現「殺戮外人」的第二次「拳亂」(義和團之亂),損害英國在東方的利益,並引起協約國之間的內部矛盾。翌日,他又致電北京的參、眾兩院,呼籲議員阻止段政府參戰。同月,他又發表談話,指「歐戰實一爭商場之戰爭,爭殖民之戰爭,中國不當參加,對於列強之間而有所好惡者,尤為可惡可耻,中國民眾非善忘,不應僅記侵略膠州之德國而忘其他」。他呼籲,中國此時立場,「何不向列強收回一切侵佔地與一切權利」?楊天石教授認為,這是孫中山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認識最為清醒的一次談話。

段孫鬥法 爭取國會議員支持

另一方面,段祺瑞與督軍團則以酒宴拉攏國會議員,希望議員贊同參戰。孫中山則針鋒相對,力圖通過國會阻遏段氏將參戰計劃變為實踐。5月,孫中山授意朱執信(近代革命家,曾參與廣州黃花崗起義)執筆寫成《中國存亡問題》,全面闡述中國不可輕易參戰,應保持中立。文章又警告段褀瑞等人,絕不能罔顧民意,一意孤行,否則「內失群眾之心,外無正義之助,恐其敗裂,不待國亡」。

然而,段祺瑞在宴請議員之後,又企圖製造民意。1917年5月10日,北京街頭出現各種名目的「公民請願團」,在段政府陸軍部人員指揮下散發傳單,他們包圍眾議院,毆打反對宣戰議員,企圖以武力逼使議員贊成宣戰案。翌日,孫中山、岑春煊、章太炎、唐紹儀、溫宗堯等聯名致電總統黎元洪,譴責上述現象,並敦促黎元洪下令緝捕兇徒,以保護國會尊嚴。

5月16日,孫中山致電民友會、政學會及政餘俱樂部三個政團,以及參眾兩院議員,說明與德絕交後,長江兩岸米價大漲,宣戰之後,米價將更增,人民痛苦必將百倍,終將釀成巨變,帶來亡國之險。他認為,「救亡之道」就是否決參戰,中國之事,必須由中國自主,因此力促國會否決內閣的宣戰案,使內閣服從國會。

5月19日,孫中山又致函參眾兩院議員,強調「避亡國為第一義」,重點必須放在否決段政府的參戰案上。

楊天石教授總結上述史實指出,孫中山為反對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下一篇,楊教授將闡述德國如何出資助孫中山,使他能夠在廣州成立護法政府,敬請留意。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