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十月革命百周年文章內容豐富,分析蘇維埃國家滅亡的原因,本社將分三篇陸續刊登,讀者切勿錯過。以下為第一篇:
周二是影響二十世紀人類歷史進程的十月革命一百周年。謹以此文紀念這個似己被人們淡忘的日子。
1917年11月7日(俄曆為10月25日,是以史稱十月革命)列寧領導武裝起義,推翻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建立俄共(布)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拉開了二十世紀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序幕。在這個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取得了政權的俄共感召、影響乃至直接組織支持下,紅色革命風暴此起彼落,席捲地球幾乎每一個角落。最鼎盛的時候,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成為分布在亞洲、歐洲與中美洲十多個這種紅色國家的臣民。上世紀中,蘇維埃國家的最高元首赫魯曉夫,跑到與自由世界的中堅美國對峙,指着美國領袖的鼻子說,我們終將埋葬你們,可謂氣焰衝天。而當年紅色版圖不斷擴張,浸浸然還真有一統天下的氣象。
不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氣勢如虹的紅色浪潮開始枯竭。進入八十年代,克里姆林宮統治下的紅色帝國,厄運連綿。在短短的三年內,為三位紅色沙皇籌辦喪禮。而帝國的經濟每況愈下,到了百端罔效的艱難境地。在這樣窘境熬煎下,不及十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呼拉拉轟然倒塌。1991年底在克里姆林宮尖頂飄揚74年的鐮刀錘子紅旗,無可奈何地永遠落下,宣告十月革命誕生的蘇維埃國家壽終正寢。橫跨歐亞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分裂為15個新的獨立國家。蘇聯的國際法地位由俄羅斯繼承。
十月革命,它催生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到最後兩者歸於湮滅,無疑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十月革命從興起到收場時間跨度7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算很長。但它影響了數以十億計人的命運。因為十月革命和它衍生的鬥爭和征戰而死亡的人口數以億計。今天十月革命催生的蘇聯雖然已經蓋棺,但是十月革命的旗號,在今天的世界上還有相當的影響力。首先是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以及其他四五個同類小國,還尊奉十月革命為正朔,以十月革命傳人自居,把蘇聯的政治制度當作自己須臾不可或缺的命根子。而中國今天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有着愈來愈大的影響。從相當意義上說,這種影響也是十月革命的蕩漾餘波。因此探討十月革命的興起、發展和衰敗,不僅是發思古之幽情,而且是有着現實意義。借此十月革命百年祭的時候,筆者以本人構建的理論架構,對這一歷史事件作一番別開生面的梳理,希望從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歷史教訓。
現代社會的本質
蘇維埃國家作為現代的物事,在全世界掀起世紀巨瀾,為全人類帶來希望,然後產生無窮禍害與災劫,最後被黜棄。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構建這一國家制度的理論家,對現代社會本質的理解,有嚴重的偏差,有密切關係。
蘇維埃國家首先是建基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簡稱馬恩)共同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這種理論的基礎是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的敘說。認為人類社會自從私有制出現後,都是階級社會,充滿階級鬥爭,這種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而現代社會的主軸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矛盾與鬥爭。這種現代社會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蘇維埃國家失敗後,相當一部分人將之歸咎於史太林構建的制度偏離馬恩的理論,似乎如果不是這樣,馬恩的共產主義學說及其引發的運動是可以成功的。事實是史太林和他的導師,即蘇維埃國家的創立者列寧,基本上不是理論家。翻遍這兩人洋洋大觀,篇幅逾百卷的全集可以看到,兩人基本上只是實行家。他們看到的是馬恩理論有利於他們奪權、固權、掌握與控制天下的元素,即無產階級專政到共產主義的無限過渡期。這樣他們的革命運動如果成功,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鍊,而得到的是整個世界。列寧、史太林除了突破馬恩認定的共產主義及其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是發達資本主義的產物這一樊籠,以便把這種主義用到俄國外的蘇維埃國家。計劃經濟實際上都是從馬恩那邊推演出來的。
總之列寧、史太林與馬恩是一脈相承的。在他們那裏現代社會由抽象的國家主導,只有抽象的階級等等,這樣歷史發展的構件,唯獨是沒有具體的,作為主體的人。
與蘇維埃國家對現代社會的詮釋正好相反,人類社會首先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人之區別於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植物的、動物的等等,關鍵在於人有一個可以思維,從而具備創造力的大腦。由於有這樣與萬物不同的大腦,人類可以通過實踐產生經驗,通過對經驗的總結與檢討,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這樣人類社會最活躍的因素,並不是抽象的國家,抽象的階級,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這些人活躍的大腦。人類歷史的發展是由這些產生新思想的鮮活大腦推動的。下面我們會看到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就是說馬克思等四人的理論,從立論基礎開始就是錯誤的。
現代社會:新視角下的分析架構
分析乃至破解蘇聯的崛起與殞落,這個二十世紀的百年之謎,需要全新的理論框架。這個理論框架,筆者稱之為腦力社會論。這一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的最基本性質是其腦力性。動力機械發明,並普遍用於生產從而發生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突破了體力的局限,逐步轉變為以自己的腦力,當然是其外化形式,從事滿足自己生存生活乃至發展需要的生產。社會制度的優劣,在於能否以更高的效率開發腦力資源,並用於生產的發展。
蘇聯曾經有過驕人的經濟成就,當西方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受困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大衰退時,蘇聯的經濟增長極為耀眼,一直到六十年代,以統計數據論,蘇聯的增長率至少不低於西方國家。甚至連諸如薩繆爾森那樣第一流的經濟學者,也認定蘇聯的經濟制度是可行的,經濟運行也是有效的。
蘇聯的科技發展也曾經光彩奪目。雖然有人認為蘇聯的核武器是通過其意識形態的同情者竊自美國的,但五十年代中的衛星上天比試中,蘇聯確實凌駕美國,最先把衛星送上天去。
就軍事力量而言,蘇聯更使它幾乎所有敵人或吃盡苦頭,膽戰心寒,並睥睨全球半世紀有餘。
到底什麼原因使原來可行的,有效的制度突然黯淡下來,失去活力歸於死亡呢?蘇聯的失敗有政治的、經濟的乃至文化意識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經濟制度,即計劃經濟制度的嚴重缺陷,即不能推動現代社會的向前發展,從而嚴重落後於時代,而遭到無情的淘汰。
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制度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為設計的,評判它的成敗存亡,不但要分析設計者的意念,還要分析歷史的背景及演變的過程。
人類最可寶貴的是大腦,這一頭腦使人可以構思出各種東西,並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資源進行製造,以滿足自己需要與欲望。先民製造武器,抵禦野獸的侵襲,解決了對獸類的恐懼。構思與實行了農耕作業,解決了飢餓的困擾。人類的聰明腦袋,正如斯賓塞所說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人類歷史時期,人類聰明的腦袋在解決生產產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方面,遇到難以逾越的局限。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主要依靠人的體力作為生產動力。而人的體力無疑是有局限的。這使以人力為主要生產動力的社會生產力,是有無法超越的天花板。一直到蒸汽機發明並廣泛應用於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人類突破了自身體力的限制,普遍利用自然界其他能源,作為人類活動各領域的動力,從此人類的能力飛躍提高。人類的聰明頭腦在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成了根本性的決定因素。人類表現出永無止境駕馭自然,造福乃至改善自身的能力。
體力社會與腦力社會
我們不妨把這種以人的體力為主要生產動力的社會,稱為體力社會。而把人類借助自然界各種能源,於各個活動領域作為動力,而以自己的腦力作為這些領域,尤其是從事生產,創造財富的主要稟賦,這樣的社會稱為腦力社會。
在體力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主要依靠人的體力,外加需要經驗累積或訓練傳授的技能。生產多以家庭為單位。這是因為人類體力在人類個體生命周期中分布並不平均,就是說人的體力即生產力集中在人類個體的盛年,在這一時段,生產是有剩餘的,但這些剩餘不能儲藏以供一生之需,家庭為經濟單位的社會建構了蒙養和頤養的倫理,從而使生產與需求基本均衡。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家庭大抵是多代同堂,以收上面所說經濟單位內生產需求均衡之效。與現代社會的核心家庭概念大有不同。由於生產能力低下,生產過程通常較為簡單,除去較大型的公共工程外,不需要跨家庭的合作生產。而生產力水平低下,所生產的產品在滿足生產者及其家庭的最基本需要外,幾無剩餘,所以在體力社會,人類社會實行以自產自足為主的經濟模式,雖然交換已然出現,但因交換成本高昂和可供交換的產品數量有限,交換局限於較小的地域範圍,並通常在經濟生活中,只擔當輔助性的功能。除去生產原料與工具外,生產過程基本是體力與技能的組合與分配。比如說在農耕中,體力強壯的青壯年負責擔運肥料,有技能的老農擔當犁耙工作等等。可以說在體力社會的產出中,技能與體力是最主要的因素。這樣不計自然的稟賦(在農耕社會主要指土地的肥瘠),我們可以把體力社會的財富創造,或者稱為價值的產生,分為體力的價值與技能的價值。因為體力社會根據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存在農耕與畜牧兩種形態,其生產技能與體力貢獻會有不同,但體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體力社會發展緩慢,技能一經掌握,幾乎終身受用。而且這種技能幾乎是與體力聯繫在一起,合而為一的,比如農夫的耕作技能就是使用農具的技能,如體力揮鋤等等。這樣在體力社會,更富體力的個體能對生產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體力佔優的男性成了社會的主導勢力,並且逐步形成社會觀念,反應在傳統的意識中。
十月革命百年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