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班牙的白銀運到了中國:中西貿易的輝煌時期

——白銀之路:16至19世紀的跨太平洋遊記(下)

西班牙人遇到中國人時,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給中國人的,甚至整個歐洲裏也沒有人能夠提供中國人什麼。後來他們意識到有樣東西是中國人喜歡的,那就是銀。

編按:白銀之路對於中西貿易別具意義,The Silver Way: China, Spanish Americ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isation, 1565-1815作者Peter Gordon和Juan José Morales到港舉行講座,詳談這段貿易海路如何開啟了中國與歐洲的文化和商業接觸。本社記者到場整理節錄,本文為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兩位作者交代了白銀之路的歷史背景,講述了德萊加斯皮和德烏達內塔等偉大航海家的事蹟第二部分則圍繞在白銀之路的各國商業活動;在第三部分,他們講解了白銀之路的重要歷史任務,並說明它作為全球化開端的原因。

中國人是高度文明的一群,有高超的生產技藝。事實上,在西班牙人來到並開始出口貨品時,中國就成為了世界工廠。後來荷蘭人、英國人也相繼前來,他們不是為了交易,而是為了取得馬尼拉大帆船。但荷蘭人從未成功,英國人的話可能成功了三四次。當西班牙人遇到中國人時,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給中國人的。中國人的絲綢既出眾又便宜,西班牙人也不會製造瓷器,整個歐洲裏也沒有人能夠提供中國人什麼。

西班牙人把銀資源帶到中國

中國在那個時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他們有最高的GDP。後來歐洲人意識到有樣東西是中國人喜歡的,那就是銀。在元朝完結前,發明紙幣的中國人很快就放棄了紙幣,那是因為高通脹的緣故。後來當交易變得更精密和頻繁時,他們發現銅幣沒有用,於是決定用銀付款,可是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銀。事實上,西班牙人到來的時間剛剛好,他們在兩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發現了大量銀的蘊藏,那就是現在玻利維亞(過去的秘魯總督轄區)的波托西,那裏有一座滿滿都是銀的山;另一處是在新西班牙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州,但主要的來源還是波托西。他們亦發展了極具經濟效能而且能快速提取銀的方法。起初的時候,銀是用以錠或還未發展成熟的硬幣交換的,錠或硬幣的價值以重量計算。但後來有些進展,在15世紀完結前,所有西班牙的君主政體均熱衷於嘗試維持標準,重量標準、形狀標準,統一使用更好貨幣的行政規例。他們嘗試利用所有能夠改善貨幣的科技。

元朝的鈔票都是以年號來命名,圖為元朝的至元通行寶鈔(至元年號)。(wikimedia commons)
元朝的鈔票都是以年號來命名,圖為元朝的至元通行寶鈔(至元年號)。(wikimedia commons)

玻利維亞的銀礦資源充足,惟被西班牙被搜刮一空。(wikimedia commons)
玻利維亞的銀礦資源充足,惟被西班牙被搜刮一空。(wikimedia commons)

西班牙硬幣:全球化的第一個標記

1730年後,硬幣經歷了一些改良後變得更為出色,硬幣的邊緣有鋸齒的形狀,印刷也相當高質素,而且保持一樣的重量和標準。它被叫做西班牙銀圓。雖然交易從1565年開始,但在1815年就完結了,因為墨西哥想從西班牙獨立,獨立戰爭宣告開始。然而,墨西哥鑄造的硬幣在中國仍然非常值錢,即使在20世紀前期亦是如此,對於擅長錢幣歷史的人應不陌生。錢幣歷史對於世上所有的政府政策而言,都是非常難處理的。這些西班牙硬幣是世界上重要硬幣的基礎,這些硬幣以某種方式開展了國際貿易,亦是全球化的第一個標記。很多硬幣都是跟從西班牙銀圓的樣子,例如美國的硬幣。Peter將會為我們分享全球化的要點。

1739年腓力五世時的西班牙銀圓,硬幣的邊緣有著鋸齒的形狀。(wikimedia commons)
1739年腓力五世時的西班牙銀圓,硬幣的邊緣有著鋸齒的形狀。(wikimedia commons)

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活動

Peter Gordon:我們叫這本書作「全球化的誕生」,看看我能不能向你們證實這書名的真確性。在人們找到從馬尼拉到阿卡普爾科的返航路線後,貿易便在十年間開始,自始亦有了恒常的航行。這是人們第一次能夠從兩個方向跨越海洋、第一次達到了全球規模的活動。不論以前發生了什麼,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國際化,不論是什麼類型的跨大陸貿易,或是其他活動,都沒有達到全球的規模──因為這些活動都沒有美洲人的參與,所以不能算是「全球化」活動。我們還要提提全球金融市場的整合。在這次案例中,金融活動的媒介是銀。在拉丁美洲發生的事情──即銀的增加和減少──會影響世界的其他地方。第一座世界城市是墨西哥城,她就像今天的香港。也就是說,在400年前有一座與香港非常相似的城市,來自四大洲的人們會在那裹會面、貿易、交換基因、交易不同的紡織品,還有其他東西。

劃時代的西班牙銀幣

在1730年,我們有一樣真正能被稱為首個全球貨幣的東西,就是那些西班牙鑄造的銀幣,它是用機器製造,有鋸齒邊緣。在這之前,硬幣都是不規則的,人們把銀塊削成一片片的小銀片,使硬幣變得愈來愈小。然後新硬幣出現了,人們不必再削銀塊,也不能這麼做了,因為這些新銀幣有着防舞弊的功能,其他人不可能仿製。這種硬幣獲全世界認可──當然不是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各大洲都認可它們,人們可以在各大洲並使用這些硬幣。這些硬幣真的非常有用,在墨西哥獨立後,西班牙人停止鑄造它們,然後中國人和其他地方的人都前往墨西哥,並說:「請鑄造更多硬幣吧,我們需要它們。」

白銀之路繼承絲路任務

在19世紀中,墨西哥人又開始鑄造鷹洋了,而鷹洋又成為了貨幣。在香港,你仍能在某些市場找到這種貨幣,因為某些香港人會偽造它們。只要你到廟街走走,就能買到假的墨西哥鷹洋,很多香港人都知道這種事情。你可以查查香港銀行的舊帳目,會找到一些東西是以墨西哥貨幣標示價值的。綜觀以上種種原因,我們把這些銀幣視為全球化的起點。白銀之路聽起來很像另一個版本的絲綢之路,但這並不是Juan和我想寫這本書的原因。事實上,白銀之路確實是絲綢之路的繼任者。

墨西哥鷹洋為墨西哥獨立後所鑄造的銀圓,曾經流通於世界各地。(wikimedia commons)
墨西哥鷹洋為墨西哥獨立後所鑄造的銀圓,曾經流通於世界各地。(wikimedia commons)

很多人在爭論:絲綢之路到底是不是真的完結了?蒙古王國在15世紀沒落了,絲綢之路也隨之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1453年,伴隨着君士坦丁堡的覆沒,從威尼斯到達中東的路關閉了,歐洲的香料市場也結束了。那時候,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始將船陸續駛出去,以尋找前往亞洲的路線,因為他們想要胡椒粉,那時的胡椒粉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從歷史的線性來看,白銀之路是絲綢之路的繼承者;從功能上看,白銀之路更無疑繼承着絲綢之路的任務。

 

全系列:

16世紀的歐洲人為何來到亞洲?

《中華大帝國史》:500年前歐洲人眼中的中國人

當西班牙的白銀運到了中國:中西貿易的輝煌時期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