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向培養精神西人說不

回歸快要30年,今日國人已憑自身力量上天入海,港人還改不了崇洋媚外的意識形態,教育沒責任嗎?2019年的動亂不是這種心態作祟嗎?

6月底,嫦娥六號成功帶回月背土壤,震驚世界之餘,亦鼓舞國人。隨之而來,肯定會有大量相關研究於不久問世,因而掀起論文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書寫;該在國內還是國外發表的討論,潛台詞就是所謂「國際認可」的問題,就是話語權的問題。

教育強國2035

2019年,習近平主席已公布「中國建成教育強國2035」文件,提到要堅持教育對外開放,要引進來,走出去,要增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其實早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現時已是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學目的國。各地學生和家長就是看到我國未來發展的潛力,才作這決定。在此背景下,高新科技領域用中文表達,在國內優先發表,意味着我國奪得學術制高點,扳回制定標準的權利,將來既不易被外人卡脖子,更配合國策,擦亮「留學中國」的品牌。

精神西人

可是,這一切都進不到香港家長、學生的視野。就報道所見,今屆文憑試的高材生不少都有出國升學的打算,卻沒一位透露會到國內求學。基礎教育依然是英中最受歡迎,若退而求其次,便找那些打擦邊球用英文教或用英文書的中中、小學。學校也千方百計找來外籍教員當「生招牌」,務求多多益善。如此,與時局反差,源於香港教育從沒改變「培養精神西人」。

家長、學生從小被薰陶講英語、食西餐、聽管弦樂、過洋節、遊歐美,就是中產、高人一等。留洋「浸過鹹水」的「海歸」才吃香,也是社會職場的共識。「本地薑」尚且「不辣」,國產就更不用說了!

回歸快要30年,今日國人已憑自身力量上天入海,港人還改不了崇洋媚外的意識形態,教育沒責任嗎?2019年的動亂不是這種心態作祟嗎?縱然,這幾年政府、教育局高調提倡國家安全,到內地交流亦在校園成了常態,但要塑造愛國愛港的下一代,實有漫漫長路,關鍵是各界的骨子裏根本未洗戀殖情結。只想到融入外地,就要遷就西方,沒想過在國家強大後盾下,外國也有學習與我們共存的一天。

學校要跟國策

時值世界百年未有的不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歐美正急劇衰落,出於自身國安需要,她們就算不刁難我國、華人,也不太可能提供公平合作,香港豈會獨善其身?更遑論從中得利?教育不會是「今日播種,明天收成」,現在還不依循國家步伐培養人才,香港只會更被邊緣化。須知道,主權移交以來,港人正是刻意強調一國兩制與國內的不同,以致錯失了國家發展的機遇。眼下國家已定出10年後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學校領取公帑有責任協助推行國策,帶領社會風潮,而不是被歪風牽着鼻子。

碧海深處硝煙濃

以下幾則意味深長的消息,頗能說明世界有多渴望搭上「中國熱」:

一、非洲興起學習漢語熱,烏干達自2018年開始培訓本地漢語老師。

二、去年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訪華,在記者會上表示沒英語翻譯,來到「新世界」要講中文。

三、習主席7月初出訪哈薩克時,當地少年用中文唱歌歡迎,一位10歲女孩還用流利中文對答,並表示夢想去清華大學求學。

以中文為母語的港人,對此有何感受?最後本文以一則傳聞作結:6月底中美在南海打了一場電子戰,從其後菲律賓服軟,撤走美國部署的堤豐中程導彈,我軍發出耐人尋味的帖子,可知勝負。要是訊息屬實,留給香港磋跎的時日恐怕沒多少了!

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