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an 23 2025 10:06:2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小提琴新秀陳倬朗──世界級藝術大師的水平

始料不及,陳倬朗冷靜、深情、連綿的如歌演繹,已遠遠超出了他這一代的年齡層。他動人而順暢自然的演奏,帶着大量的樂句呼吸位置,藝術性的水平,似曾是來自已消失的上世紀小提琴黃金年代。

樂·誼國際音樂節成立10多年來,致力提拔技藝深厚的年輕一代香港音樂家,特別是弦樂精英,能被選中參與其中的人數就更多。而今年出現在眼前的「新銳音樂家」,亦為小提琴手,與過往勝出而能夠開個人獨奏會的情況相同。單看小提琴手的英文名字,其實沒有太大印象,但仔細查閱中文姓名,「陳倬朗」這個名字卻突然浮現於筆者腦內──一個十多年前聽過他舉行演奏會的出色的小朋友。但他在11年前舉行過的另一場音樂會,筆者卻因剛要離港而錯過了。對於多年後能夠再次欣賞他的演出,筆者心情感到相當複雜。因當晚面前出現的,不再是一位「小朋友」,而是一位像行天橋模特兒一樣的成年音樂家,故當然要以去聽「一個從來未聽過的演奏家」的心態,來迎接這場音樂會。而他的伴奏拍檔,則是近年成為新一代鋼琴伴奏女王的鋼琴家李嘉齡。

今次他所排出的節目,比重上相當平衡,不算着眼於炫耀技巧;甚至應該說,下半場的樂曲,難度較低。陳倬朗的演繹將會是一般音樂學院的學生水平,還是能夠以藝術及音樂修養為首,展現出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成為一名進入「家」的行列的明日之星,答案令人期待。

陳倬朗多變的音色及自然的力度改變,令音樂線條顯得相當漂亮。
陳倬朗多變的音色及自然的力度改變,令音樂線條顯得相當漂亮。

技巧水平較幾年前有提升

作為打頭炮的作品,陳倬朗選奏葛利格(Grieg)的《C小調第三奏鳴曲,作品45》(Violin Sonata No.3 in C minor, Op. 45),一首講求力量和歌唱性的個性分明的樂曲,一般不會作為開場第一首演奏的樂曲。陳倬朗一開始已展現出完美、剛強、而帶着層遞式威嚴氣派的主題;在歌唱性的第二主題中,不賣弄的詩意,在大會堂劇院乾硬、近乎沒有殘響餘音的音響下,感染力依然越過了不理想的環境。而在中段的發展部及再現部直到終結,他爽快而氣概超凡的演繹,確實已為餘下的演出,拿了超過一半以上的分數。他靈活而標準的運弓,大概亦是他的出色水平的重要指標。在第二樂章中,以抒情和爽朗為前提的音樂風格,陳倬朗多變的音色及自然的力度改變,令音樂線條顯得相當漂亮。唯獨是因為場地的音響問題,他的撥弦技巧的音色,未能準確地投射到觀眾的耳邊。第三樂章更是精彩,而他的揉音的變化亦更多,在整體的演奏上,音樂的層次就顯得更加豐富。整個演出的重點,若拿來與他自己幾年前的視頻作對比,他的右手在掌握弓法上,當晚的確更為順暢,即使在場地的乾硬音響下,都不容易察覺他過往偶然突變弓子方向時,產生不悅耳音色的拉弓習慣,大概證明了這幾年間,他自己亦不斷在提升技巧上的水平。

陳倬朗之後演奏了胡拜(Hubay)的《卡門:華麗幻想曲》(Carmen : Fantasie Brilliante),相較於其他兩首更多人演奏的卡門主題小提琴變奏曲,這首較為冷門。當晚他的演奏完美而動聽,控制最高和最低兩條琴弦的音色、及在人工泛音方面,更是美不勝收。在緊湊的上連頓弓、及跑句、快速分弓、雙音等等,都非常乾淨,而且音樂上亦充滿趣味,但卻沒有虛浮的賣弄。聽完他演奏這兩首作品,觀眾亦大概可以回家了,因為基本上已展示了陳倬朗的水平及光譜,而且他的演繹方向,亦與上世紀的傳奇大師們,可以拿來作一下比併。當晚的音響環境是一面所有演出者躲不掉的「照妖鏡」,任何瑕疵都無所遁形。兩首作品中,李嘉齡的鋼琴伴奏,都貼近獨奏的氛圍,兩人的合拍程度亦很不錯。但場地亦對李嘉齡的演奏有影響,不過也可以說是好處。其實即使她運用延長的踏板,經由她觸鍵的演奏,聲音都依然是清清楚楚「一粒粒」;而長音的餘音,其實亦無可控制地快速消失。

陳倬朗選奏一首題獻給小提琴家楊森(Janine Jansen)的小曲,由瑞士作曲家杜布農(Richard Dubugnon)所寫的《重回蒙福爾拉莫里》(Retour á Montfort l’Amaury),一首非常有法國印象派、和現代風格的作品。當晚而言,不太容易聽得出複雜的色彩變化,但陳倬朗在音量控制的對比上,倒是表現出廣闊的線條差別。而在風格上,他相對於原奏者、及他自己過往的演繹,當晚更着重的,更是深沉的迷離感覺,多於大刀闊斧的抑揚頓挫。

李嘉齡在這場演出中,將焦點都讓給了陳倬朗小弟。
李嘉齡在這場演出中,將焦點都讓給了陳倬朗小弟。

下半場爽直演繹 效果出眾

下半場的樂曲,都是德國的浪漫作品。在貝多芬(Beethoven)著名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作品24》(Violin Sonata No. 5 in F, Op.24, Spring)裏,陳倬朗的失誤瑕疵,這時才開始出現。因為場地音響乾硬的緣故,陳倬朗以較為輕柔的拉弓方法來演繹這首作品,本來相當合符作品風格,但在殘響不足的劇院裏,琴音亦發揮不到理想效果;而在第一樂章中後段的連弓跑句,更出現了輕微走音的情況。基本上看得出陳倬朗在表達古典優雅的風格方面,爽直的演繹,與作曲家的風格相符。而相當有舞台經驗的他,改為以較為濃郁的拉弓色彩和較寬的揉音後,問題便迎刃而解。當然,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而已。在整首奏鳴曲裏,陳倬朗在抒情或活潑爽朗的段落,音樂的個性表現很分明,弓法的運用亦優秀。李嘉齡的鋼琴部分,完全得心應手,與小提琴獨奏風格相應,兩者的思維亦非常同步。

最後一套作品,為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的《三首浪漫曲,作品22》(Three Romances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22)。相對而言,陳倬朗以較貝多芬音樂濃郁的氛圍演繹,即與演奏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風格相似,在第三首中的演繹,歌唱性最豐富,與李嘉齡之間的合作亦最圓熟。在加奏時,陳倬朗選擇小提琴家克賴斯勒(Kreisler)改編的作品《Midnight Bells》(來自Heuberger的輕歌劇中的《Chambre Séparée》)。始料不及,陳倬朗冷靜、深情、連綿的如歌演繹,已遠遠超出了他這一代的年齡層。他動人而順暢自然的演奏,帶着大量的樂句呼吸位置,藝術性的水平,似曾是來自已消失的上世紀小提琴黃金年代。

李嘉齡在這場演出中,將焦點都讓給了陳倬朗小弟,非常低調地在背後緊貼支持,讓真正懂得欣賞的觀眾,都能夠親睹陳倬朗與眾不同的大師級水平。而陳倬朗的演奏,無論在琴音、拉弓、甚至演奏個性而言,令人想起前蘇聯小提琴大師高根(Leonid Kogan)的特有氣質。

後記

陳倬朗的演奏,論技巧與藝術性,完全可以比得上世界級的小提琴家。雖然,比賽要講求一點運氣,看同屆參加者的水準、評判的喜好等等,但在環境許可下,在最後年齡限制之前,大概還可以找與自己優點相符的更大型國際比賽,讓自己的演奏道路更為人所認知。這場音樂會的觀眾,大概是筆者幾十年來,見過最慘烈的一群。場內大半為中學生,整場音樂會中,四方八面不停傳來雜聲:小童完全失控坐不定、其他觀眾的談話聲、搞物件聲、掉跌東西聲、更有全場在拍拖談情的對話聲!更不堪是,有學生不滿被投訴,向同學群發起罷聽離場的舉動!要走的話,歡迎之至!其實,既然無心要來聽演出,就不要來騷擾其他觀眾,令音樂廳成為街邊檔口一樣嘈雜的失禮、無文化行為!這樣只會令購票者望而卻步、浪費金錢,買票入場者亦可能受經濟負擔。但同時,亦栽培不了下一代無心於古典音樂的香港人!反之,這樣垂手可得的入場機會,更令不懂珍惜的人更看不起音樂會文化,這倒不如讓場地留空好了!

記得上個月,國際知名小提琴大師卡華高斯(Kavakos)的獨奏會,上座率大約只得一半,但來欣賞的,都是尊重演出的聽眾,場面寧靜莊嚴,兩位演奏家奏得專注又開心、觀眾投入又愉快,好一場真正的交流!香港近年音樂會聽眾水平每況愈下,應該已不是一朝一夕所導致。還倒不如躺平,浪費座位一段時間,讓真正熱愛音樂的知音,有個安樂的聆聽環境。要來的始終會來,不必擔心無人再聽音樂會,總比硬來的「盲婚啞嫁」好。

原刊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