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23:59:1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建設國際專業考評、認證中心 打造香港成國際教育樞紐

──由服務大灣區城巿及一帶一路國家做起

香港人對於本港居住人口減少、資金外流、經濟活動減少,有沒有危機感?我們應該大聲疾呼尋找對策?還是麻木了?

去年3月起疫情漸息,香港與內地及國際間恢復恆常往來,巿民十分關心本港經濟、貿易、零售、金融服務、旅遊、酒店、飲食業的復常速度,至今仍喋喋不休。以我個人所知及觀察所得,情況大致如下:

出入境遊客人數正穩步上升,但消費力及酒店業受益率卻倒退。另外,本港巿民的消費力亦下降,加上通關後大量巿民離港旅遊,北上消費成為潮流及恆常化,本地商舖收入大受打擊。此外,近年移民數字攀升、樓股下沉,加上政府財政赤字急升,賣地收入接近交白卷,這一切一切加深了巿民對前景的憂慮,再者,年青一代生育率不斷下降,使人擔心香港東方之珠光芒漸弱。

閒逛博覽館的啟示

香港從一個偏僻漁港,在二次大戰後,移居人數急速膨脹,人材及資金集中下,迅速發展,歷30年而發展成熟,成為內地與國際交流的窗口,內地改革開放後,更加速確立本港國際城巿的地位,及至回歸,面對內地城巿的競爭等,角色便有必然改變,對此我們應該有所認識,配合國策而謀求再發展的生機。

辦教育、管政策的,都知道「強弱機危」是每天深思的必然選項。

疫前某天,坐機場巴士去機場閒逛,怎知一閃神過了站才下車,地點是博覽館,當天沒有演唱會,也沒有展覽會,本以為博覽館會靜悄悄,想不到眼前人山人海。打探之下,原來這幾天博覽會是一個國際會計師的專業考試場,考生從各地乘飛機來到,住酒店、逛商場,好不熱鬧。職員說:有很多家長陪考,當廿四孝父母。這個觀察當年我曾與政府官員交流,請他們在政策上加以適當配合,把偶然發生變為必然。

制定有系統而長遠有效的政策

我覺得政府官員對本港近況都有一定掌握,也有一些對策,我雖然沒有詳細查考,但從傳媒報道可見,下列各點都是一些回應:如鼓勵年青一代生育;從住房及津貼上着墨,搶人才,留住人才,吸引專才、創業、投資移民等,都有引進來的概念,可以補充一些人口。有人口,便有經濟活動,多方受益。

這兩天有一則國際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法國總統馬克龍因為法國人的生育率下降而大聲疾呼,其實法國的生育率遠比香港為高呢!不過我曾經修讀西史,知道傳統上法國人重視生育率有背景:英法在歷史上長期對敵,法國在歐洲過去也有很多敵人,法國人一見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便有很大危機感,因為軍隊人數一定減少。在這裏我想問,香港人對於本港居住人口減少、資金外流、經濟活動減少,有沒有危機感?我們應該大聲疾呼尋找對策?還是麻木了?

打造本港成為教育樞紐(註)

尋找使人口短暫增加的辦法,這包括遊客、投資移民、高端人才,及來參加國際性考試的考生及家長,還有演唱會、展覽會觀眾、研討會參加者,他們都是高消費者,亦可增加我們國際化的程度。

香港的教育體系及教育素質一向為國際所重視及稱許,本港有5所大學長期在亞洲站前列位置,比例以人口計,可能排第一。而中小學,尤其國際學校、直資學校及官津名校,頗受歡迎,若我們開放與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城巿,必受家長歡迎,希望政府能有適當配套配合,如出入境、居留的政策等,這些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外來人士,會成為本港長期居留的住客消費者,將來亦是本地的人才、專才。我期望政府可以深入思考及研究。老實說,香港所餘優勢已經極為有限。

:教育評議會曾向政府建言(2023年8月):「香港教育國際化,不乏名列前茅的院校,東南亞及內地仍有不少學生想來港接受教育,政府實應求變,優化相關配套,如教學語言和課程調適、住宿安排及師資培訓等,然後逐步開放大、中、小學,招攬學生來港入讀,使香港的教育更趨多元、融合、優質和國際化,以達培養人才和吸納人才之效」。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