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5:57:1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人工智能將如何衝擊香港?

李開復認為,中美現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領先大國,而四成三的AI應用程式已是由中國人編寫。

近日人工智能(AI)大出風頭,谷歌的AlphaGo三連勝圍棋棋王柯潔,我們才意識到人工智能不但在邏輯思維上比人類優勝,而且在戰略創新上也可擊敗人類。柯潔與它對弈後偷了師,棋藝竟也大進!IT界名人、在中國內地社交平台微博擁有5000萬粉絲、「創新工場」的創辦人李開復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禮關於人工智能的演說更是對我們的當頭棒喝,他認為在十年內,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目前一半的工作,我們正處於一個極速的新工業革命中。

谷歌的AlphaGo三連勝圍棋棋王柯潔,我們才意識到人工智能不但在邏輯思維上比人類優勝,而且在戰略創新上也可擊敗人類。(DeepMind影片)
谷歌的AlphaGo三連勝圍棋棋王柯潔,我們才意識到人工智能不但在邏輯思維上比人類優勝,而且在戰略創新上也可擊敗人類。(DeepMind影片)

以Hans Moravec為名的Moravec悖論指出,人工智能往往對一些我們認為是簡單的事,如上樓梯、開門、踢球等做得不是很好,但我們總也得承認,在不少領域內,尤其是通過其強大學習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遠勝人類。

人工智能取代職位

科技進步對經濟從來都可產生深遠影響,李開復並非等閒之輩,他的預言就算不一定完全兌現,我們也應記着《孫子》的智慧﹕「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早日估量着未來的勇敢新世界會變成怎樣,並籌謀如何利用新的機遇,否則香港會變得無足輕重,失業變成是社會人口的常態。究竟哪些行業會受到最大的衝擊?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的核心是如何把人民擁有的資金集合起來再配置到最能產生效益的企業或家庭。但李開復也指出,現時證據顯示,用人工智能加上大數據去評估應否對某些企業貸款,其壞賬率遠低於使用傳統的方法,而且處理個案的速度百倍於用舊方法。如此說來,銀行倒是無需僱用這麼多的借貸分析員,我們自己若想投資取得豐厚回報,便要立時炒掉基金經理,改用人工智能服務。強積金一直為人詬病收費過高,在人工智能的競爭下,這些基金不降低收費恐怕便會無人問津。今天打算讀金融財務或數量財務的學生要注意了,你們可能正走入一夕陽行業,除非你們肯擴闊眼界與知識,及早學習金融科技(Fintech)。同理,人工智能對於會計業、保險業可能也帶來同樣的衝擊。

醫生、律師又怎樣?以機械人的不少動作還頗為笨拙的現況看來,人工智能應該還取代不了外科手術醫生,但將來也難說得很。若擁有大數據,飽讀醫學典籍的人工智能對斷症沒有理由不能勝過醫生。事實上,我在美國見到一些醫療機構也逐漸地電子數據化。醫療工作也許應包含照顧及安慰病人,人工智能的作用可能不大,護士職位未必會減少,還可能增加。但這也未必一定,建造一些懂得與人互動、會用溫柔聲音安撫病人情緒的機械人也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人工智能既有超強的記憶力及分析力,甚至有創造力,應該對如何應用法律條文有強大能力,甚或在法庭辯論中可使對手啞口無言。如此一來,律師收入豈不要大減?

香港的GDP中除了金融業佔了一成六外,專業與商業服務也有一成左右。專業服務包括上述的幾種行業,也包括了教育。我不相信教育可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但部分取代卻是難免的。現今不少大學的老師早已把自己的教學放在網上供世界人民學習,這是否是教師在「自掘墳墓」?

市場競爭節省成本

香港進出口貿易加上物流業佔GDP的四分之一左右,現在無人駕駛的人工智能汽車早已出現,十年內,其進步應足以使到它能完全取代真人駕駛,那麼的士還有無生存空間?無人駕駛的Uber可能才是未來。同理,貨車司機還有無需求?這點我也頗為悲觀。

我對自己的本行經濟學倒是較為樂觀。一所公司如何管治或投資方向如何決定,也許人工智能可幫忙,但經濟學是經世濟民管理國家之學,人工智能有助我們分析問題,但要說取代,恐怕不是這20、30年做得到之事。

害怕被人工智能取代職位的行業可否實行保護主義自救?我相信這最多能在一段短時間內拖慢發展,根本無力抵擋歷史大潮。例如會計公司老闆發現人工智能比會計師更好更快更節省成本,他必有強大誘因改用人工智能,否則在市場競爭中會敗下陣來。

中美發展早着先機

人工智能當然也可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香港的勞動力在這一兩年便開始減少,人工智能不正好填補失去的人口紅利嗎?香港的醫生人數不足,應付不了人口老化帶來的新需求,但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醫生的一部分工作,豈不可解決了問題?人工智能也意味着生產力的進步,也許從此不少人都可從工作中解脫出來。

香港人應如何回應這逼在眉睫的變局?在歷史上香港人一直都非常靈活,對市場的變化反應敏捷,而事實上,香港經濟都一直在轉型,80年代開始從製造業大規模地轉至服務業便是一例。未來哪些行業或職業會式微,哪些會有更大的需求(例如人口老化帶來的關顧長者的服務),需要整個社會的及早考慮。

社會中人會否及早應對,早着先機?這倒是使人無法樂觀。從前市民把精力集中在經濟上,對市場的風吹草動感覺敏銳,但近幾年來部分年輕人沉溺於民粹主義,還錯誤地以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變化怎會一早察覺並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李開復認為,中美現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領先大國,而四成三的AI應用程式已是由中國人編寫。一部分港人的排外情緒可能已成為他們在人工智能大潮中捕捉先機的障礙。

原刊於《亞洲週刊》,獲作者授權發表。

雷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