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名字會背負着豐富的歷史,「羅浮宮」就是一例。它是個專有名詞,也是普通名詞,蘊含着多重意義。在這個由個人與集體回憶交織的迷宮,歷史事件與藝術作品見證了塞納河右岸歷代羅浮宮城堡、皇宮、博物館的演變。舊時皇宮的羅浮宮博物館今天生氣盎然,仍不斷在演變。
一個透明的玻璃罩
20世紀80年代,羅浮宮已經日漸老化,變成了「一座舊皇宮中的舊博物館」。從1981年開始,羅浮宮進入了歷史性的新階段,米朗特總統支持「大羅浮宮計劃」,令這座博物館找回昔日的活力貿創意。這個計劃的主要理念:「重建大羅浮宮,並盡用其地其利」。
大羅浮宮總設計師貝聿銘為了建造金字塔入口,挖空宮殿地底,這些中世紀建築才得以重見天日。1981年開始,羅浮宮進入了劃時代的階段,這座博物館重拾既有的創新與活力。在羅浮宮改擴建中計劃增加的面積,在原本的宮殿格局中並不存在,只能從地下尋找,建造一座真正的「地下城市」。而在當時,百年不遇的塞納河洪水還未重臨。因此將大部份技術空間、公共接待區移至地下,幾乎成為不可置疑的方案。但是如何使這些空間更加吸引人、更人性化、合理化呢?
在建築設計上不僅要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而且要有足夠的光線,於是貝聿銘設計了玻璃金字塔,「一個透明的玻璃罩」。儘管備受爭議,但該設計得到總統米朗特的肯定,羅浮宮的各負責人也紛紛認同。如此前瞻設計成就了二十一世紀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第一個象徵標誌。金字塔即羅浮宮的化身,縱使那不過是「地下建築在地面上的延伸部份」。
常設展覽的變化,觀眾接待、服務區的開闢,辦公、保育、研究空間的大規模拓展,大羅浮宮計劃確實為羅浮宮博物館的未來打好基礎。與此同時,這個龐大的建築工程也為整個法國博物館界訂立方針,「一場博物館變革由此興起」,「羅浮宮啟發了法國其他博物館的深層轉型」。
羅浮宮與當代藝術
時至今日,羅浮宮博物館的收藏仍是以皇室藏品為主。從醉心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北歐精緻寫實主義流派的弗朗索瓦一世開始,法國歷代君王都有委約和購買藝術作品,以顯示其個人的知識追求和藝術品味,以及彰顯他的權力和政治的影響。獨攬大權的路易十四,擁有大量油畫、素描、工藝品,甚至重要的古代文物,這些都構成了羅浮宮博物館的主要館藏。路易十四非常重視羅浮宮的翻新工程,隨後更建造了位於凡爾賽的新宮殿,也制定了進取的當代藝術家委約政策。
一直以來,羅浮宮均有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自十七世紀起,羅浮宮已開始舉辦藝術沙龍;十九世紀,它新設展館裝飾,也會委聘大師設計。與當代藝術家維持密切聯繫,這至今仍是羅浮宮的使命之一。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
日期:即日至7月24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