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an 20 2025 07:42: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造星經濟是怎樣吃「飯」

如果粉絲在追星之餘還有彈指神功的話,也許還能掙點收入,不過,許多中低産家庭兩頭在外,小朋友花光零用錢後,喊「上流不了下流不止,宅家躺平我説得算」。産業鏈上各路英雄還應回歸初心,文娛還是輕輕鬆鬆為妙。

中國的「互聯網+」,在多方面已成潮流指標。互聯網公司由以往抄襲門戶模式,到今日青出於藍,在社交通訊、電子商務和金融支付上,已有明確的標竿企業。這股勢頭,亦已波及所向披靡的荷李活的造星經濟;具有中國特色的飯圈經濟,其野蠻的成長和變現的方式,直教局外人「羨慕嫉妒恨」。

飯圈是特色語,乃”fans”的延伸,又曰粉絲經濟。據估計,飯圈經濟的產出,2020年約在人民幣(下同)885億至1300億之間。

造星產業鏈

造星經濟的構成,有追星一族、粉絲群組、經紀公司、明星偶像、製作公司、播放平台、品牌(廣告)客戶和出資單位等。

花大錢的一端,有出資人如大小風投、上市公司老闆(煤老闆近年生意淡薄,收斂了),快銷品牌(蒙牛、一葉子、家電和電訊設備等廣告主)和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為首的長視頻、B站抖音快手等中短視頻平台,及一眾電視台和其他媒體所構成的播放媒介。

這些公司財大氣粗,但也有本身的壓力,常互相廝殺,偶有真創作,多循大原則:首選大IP──業內喜歡稱大明星或人氣節目和劇集為IP(知識産權),但説者又都很清楚,這些IP的夀命很短,尤其「耽改劇」(日語、類似改篇劇/秀)普遍,跟風的速度遠快於真正創作的周期。

內容的製作方、明星和經紀公司,是介乎B和C端的中間體,既是上述企業造星的産品,卻也是粉絲的導流體,亦類似本欄常提的球會。小球會負責挖掘新秀辦青訓,大球會買賣青訓産品和供養天之驕子,是「孕育養成」的搖籃。

眾所周知,球會被天價球星的轉會費和工資折騰,「十個馬桶九個蓋」,能沉澱財富的,只有少數的大球星(大明星)。但和球星多由球藝支撐人氣收入不一樣,今日頂流明星鮮有演藝超群,多以擅長直播帶貨和吸引流量這等「忽悠力」定價。至於小星和企業之間,陰陽合同到底是真的有嬌娃袋億元的海外收入,還是星企一齊「做世界」,心照不宣。

莫只管吃「飯」

在下的《超級巨星經濟學》,加油地稱我等粉絲為流量主宰者。「我們」除了一貫地以真金白銀,買起和涮紅偶像的身價外,也有「粉頭」的職業身份,即群組的站長/站姐和數據技/女工,負責管理、兜售、購買如流量、熱/劣評和熱搜榜位,產業鏈中許多的部件是明碼實價,或0.1元/x條,或以每5000條報價,都是生意,以至有粉團狂買奶飲品,卻倒掉奶水,為的只是涮條碼、撐愛荳(idol)。粉絲互片的狗血,是網絡常態,早前肖戰飯圈大戰王一博粉團,就令人想起張國榮、譚詠麟歌迷水火不容的盛況。

如果「我們」在追星之餘還有彈指神功的話,也許還能掙點收入,不過,許多中低産家庭兩頭在外,小朋友花光零用錢後,喊「上流不了下流不止,宅家躺平我説得算」。産業鏈上各路英雄還應回歸初心,文娛還是輕輕鬆鬆、消閒娛樂為妙,別老是搞到要陰陽相隔,不管是合約上的還是人命上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