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和一群來自內地的大學生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們很欣賞香港的教育,認為香港教育有很多值得內地參考的地方,這鞏固了筆者對香港教育的自我肯定。言談間,一位希望畢業後當教師的大學生問筆者當前香港教育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筆者想了一會,答道:「最大挑戰是現今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堅毅程度大不如前,容易放棄或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去哪裏
近年常常聽到學生的學習動力及抗逆力均見下降的報道,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便很容易放棄,因朋輩問題、功課及考試壓力等種種原因而長期缺課的數字也在上升。相信此情況在很多已發展及較富裕的地區也屢見不鮮,這除了與家庭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外,與現今不少年輕人欠缺夢想和目標也不無關係。
不少學生每天返學放學,人做我做,為上學而上學,為補課而補課,為補習而補習,為考試而考試,為競爭而競爭⋯⋯簡單來說,就是不知自己為什麼而做。相反,如學生有清晰的目標,並懂得如何達到目標,只要朝着目標前進,最終必會成功,迷路或中途放棄的機會自然較少。如是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並追尋自己的夢想,學校根本無需為學生安排補課,因為有了清晰的志向,學習不再是人做我做,遇上問題或困難時,學生自會主動向人求教或是尋找方法解決。學校也無需再為學生的行為問題操心,因為學生都把精力放在追尋與實踐自己的夢想中,再也無暇擾亂課堂或學校秩序,這樣的情境是多麼的美麗呢!
志向(Aspiration):夢想與實踐的結合
美國的 Dr. Russell Quaglia 對年輕人的夢想(Dreaming)與實踐(Doing)之間的關係作出了有趣的分析,並把它們分成四種狀態:(一)缺乏夢想又欠實踐是冬眠狀態(Hibernation);(二)空有夢想但欠實踐是空想狀態(Imagination);(三)缺乏夢想只顧盲幹是流汗狀態(Perspiration);最理想的當然是(四)有夢想又有實踐的「志向/抱負」狀態(Aspiration)。
Dr. Russell Quaglia 把「志向/抱負」狀態(Aspiration)定義為「從現在出發,按現實追尋夢想並為未來設定目標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要知道自己要去哪裏。
我們知道學生的夢想嗎?
雖然我們明瞭年輕人能否建立自己的志向受很多因素,包括朋輩、家庭等影響。然而,Dr. Russell Quaglia 認為學校在引發學生的志向擔當着重要角色,他就一些學校教育與學生志向的有關題目在美國進行調查研究,基於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等不同,研究假設及結果未必適用於香港,但當中一些發現卻值得我們注意。這包括:只有45%的美國學生認為自己是學校的重要成員;50%學生認為教師關心他們是否缺課;45%學生認為課堂能幫助他們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而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只有34%學生認為教師知道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如我們把這些問題問問香港的學生,結果又會是怎樣? 縱然筆者沒有答案,但相信大家也會認同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尋夢想,協助他們尋求並掌握實踐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向夢想邁進,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可是現實卻往往如 Dr. Russell Quaglia 所指,常識(common sense)常被慣例(common practice)所取代,學校往往只按着課程與考試周期的安排課堂、活動及補課,教師要花時間和心力與學生建立關係、培育個人志向及協助他們尋夢等基本常識卻被忽略。現實中,教師可能連知悉每位學生的夢想與志向之空間也沒有,這才最值得我們反思。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