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國崛起》到《厲害了,我的國》

中國已成大國是不爭的事實,講多無謂。刻下應要做的,是致力保持大國的地位、展示出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亦正如《大國崛起》所提示的,要真正的學習歷史,徹底認識這些當今仍是G7大國的真正歷史,才不會重蹈覆徹。

《大國崛起》這12集的紀錄片,挑選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法、德、俄、日、美9個國家,細說它們自15世紀開始的相繼崛起過程,儼似一部簡易的歐美日近代史(當中,德俄美的歷史資料和論述,錯誤最為嚴重),並總結了各國崛起的歷史規律,指出前列的8個國家(由葡萄牙至日本),都是盛衰有序的,一個接一個地崛起,然後是一個接一個地衰落、被取代。今日的美國,誰將會崛起取它而代之?

避諱民主的好與共產的壞

當然,央視的製作諸君,總不致傻到「畫公仔畫出腸」,他們主力是批判這9個大國,且多數是他們認為已過氣的大國(其實不然,不少仍是當今G7強國),批判它們往昔的專政王權、帝國、殖民和資本主義,但亦娓娓道來,它們是憑什麼崛起?如何崛起?有什麼過人之處?有什麼國人應學習的?又有什麼國人不應學習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任何的歷史論述(當然包括教科書和影視)有兩大特點,其一必須以馬克思的歷史觀為依歸,所以有一個怪現象,就是不分好歹、文理是否通順,行文中必加插一兩句馬列毛的「金句」,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護身符,無它便過不到關。

其二,是突顯列強的侵略劣行、加強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受害者的認知。但已有學者指出,此央視特輯是中共首次偏離這種論調(受害者有弱者的形象,與想做強國有理論上的矛盾),更是首次較客觀地,道出各列強的優點、崛起之道。這少不免要講講科學發展、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等等,這對「走資」帽子已恐懼了幾十年的大陸人,似較新鮮,但這些話題在歐美,實是老生常談。

似乎央視討論資本主義尚可,但一旦涉及民主,旁述便多次不厭其煩地指出,民主絕非崛起的先決條件,強人治國才是,如西英俄的幾位女王、法國的路易十四和拿破崙、德國的卑斯麥和希特拉、沙俄的彼得和蘇俄的史太林大帝……等等。更特別指出一戰前的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沒有民主的。而央視特意要避開討論的,便包括工會運動在英、法、德、美的成功、它們有保障工人權益的法律、和共產主義為何在俄國失敗。

哥倫布用的caravel船複製版(Public Domain Pictures)
哥倫布用的caravel船複製版(Public Domain Pictures)

寶船大過你的探險船

筆者對《大國崛起》和其他同類的央視紀錄片,是有頗大保留的,主要是資料上的錯誤,並不是旁述的政治取向,央視是大陸公營機構,以社會主義為依歸可理解。但資料怎麼也搞錯?資料錯、結論便會有問題。首兩個崛起大國是葡西兩牙,主角當然是哥倫布,而他比不上鄭和的言論,在《1405鄭和下西洋》已吹噓到近乎洗腦的地步,是次《大國崛起》亦繼續有講,而兩位香港才子才女主持人,亦不經大腦地盲從附和。鄭和下西洋的艦隊,當然是比哥倫布的大、和船隻數量多,但問題是, 他們為何出海?

一個是九死一生的探險,一個是炫耀國威(《明史》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每次皆有近3萬水師隨行的軍事「晒冷」,是《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鄭和遊弋的海航道,是印度、波斯和中東商船用了上千年的已知航道,且主要是沿岸,是可以隨時埋岸避風和補給的。

而哥倫布呢?他是去未知的茫茫大西洋、從未有歐洲人行過的近赤道航道、去過的地方,起碼肯定是尚未有詳細航海紀錄的,而當時所有的航海專家,都一致認為,中途是絕無補給點的,這是一個用性命作賭注的探險!

哥倫布用的三條船,類型叫caravel(主艦是一隻稍大版的carrack ,這些後來都發展成galleon類型船),是當日歐洲最先進(輕便、快捷、可逆風前進等等)的風帆探險船,已被葡萄牙人不斷開發和用了80多年,葡人便剛剛用它繞過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這caravel的輕快優點,便是遠洋探險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惟獨大陸學者和香港才人,對此似懵然不知。

由歐洲經大西洋去日本,哥倫布估計(錯誤的)只需一個月的船程,所以他帶備了幾個月(已是超額三倍預算)的糧草,但這是生死未卜之旅,當然用最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是上上之策,如果用鄭和龜爬式的大艦隊,便等於自殺,未到半程便已渴死、餓死了。

而幸運的哥倫布,如果無美洲插在中間,歐洲去日本的距離實是他估計的十倍多,但去美洲只需兩個月,而他的首程亦大致上風平浪靜,一個多月便到達,船上尚有約一個月的剩餘糧草。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選用正確的器具,鋸牛排便不能用筷子、粵港走私便應該用「大飛」,探險便應該用快速和精細的船隊。

2003年首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是一個小啼聲。(Wikimedia Commons圖片)
2003年首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是一個小啼聲。(Wikimedia Commons圖片)

歷史紀錄片吹噓過頭?

國人的「炫耀國威」,2003年首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是一個小啼聲(畢竟人家41年前已做到了,慶祝可以,吹噓便是「大鄉里出城」),兩年後央視的《1405鄭和下西洋》便進入一個高潮,什麼鄭和比哥倫布早87年、什麼鄭和的艦隊大百多倍、什麼鄭和是和平之旅、什麼鄭和已發現了美洲、已發現了澳洲、甚至已繞過好望角去了歐洲!

這樣的夜郎自大,是誰之過?是教育不足,文化水平有限而又無自知之明。央視再接再厲,隔未夠一年便推出《大國崛起》,又是歷史資料錯漏百出,論述似是而非,目的亦是暗地裡「炫耀國威」。9個大國,終歸個個都要謝幕,是時候大中國的出場、崛起、國產航母要下水。

《大國崛起》雖然錯漏百出,但它想帶出的幾個訊息仍是可讚的,其一:是不認識歷史,便極有可能重蹈往昔的錯誤;其二:是不進取、便要挨打:其三:是發動侵略戰爭、以武力屈人是下下之策(但無討論馬克思提倡的,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宣戰,用武力征服全球是否恰當);其四:是今天的治國方略,應如英美般早就用「黑白貓」的實用主義、不一味單靠資本主義,懂得揉合「有形之手」的政府規管治國了(可參閱筆者的〈共產主義之今昔(下)──由列寧到習近平〉,2020年6月4日)。

緊隨《大國崛起》的,是2008年的《復興之路》、和同年讚歌震天的北京奧運(唉!日本仔的首次東京奧運,又已是44年前的舊事了,大事慶祝是應該的,但做得過分便容易惹來笑柄)。在之後的十年間,自吹自擂愈演愈烈,央視的讚歌式特輯陸續有來。2018年的《厲害了,我的國》是一個高峰,它是用2017年六集的《輝煌中國》紀錄片、剪輯而成的「紀實」電影,這是自2012年「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領導下,中國取得輝煌成績、考第一的成績表,「輝煌」仍未夠,要「厲害了」才收貨。但亦有報道指,此電影後來有人叫停下架,未知真假,亦未知為何叫停,但《輝煌中國》早已在央視播出了。

中國已成大國,是不爭的事實,講多無謂。刻下應要做的,是致力保持大國的地位、展示出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Shutterstock)
中國已成大國,是不爭的事實,講多無謂。刻下應要做的,是致力保持大國的地位、展示出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Shutterstock)

學習真正歷史,保持謙遜之心

國人如果認為中國要崛起,或已經崛起,大鳴大放、引吭高歌,是「此地有銀三百兩」的傻舉。謙遜是中國人一向的美德,李克強總理最近在記者會上便指出,國內仍「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1000元」,即是說我們這個14億的人口大國,毋忘仍有四成人是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話口未完,習總書記亦下令「禁止餐飲浪費」,痛斥國人的顯富擺貴、浪費粒粒皆辛苦的盤中飧現象。中國夢是需要的、是國人應該追求的一個理想,但要夢想成真,便不能井蛙夜郎,應虛心觀世界、腳踏實地的少講多做。

中國已成大國,是不爭的事實,講多無謂。刻下應要做的,是致力保持大國的地位、展示出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亦正如《大國崛起》所提示的,要真正的學習歷史,徹底認識這些當今仍是G7大國的真正歷史,才不會重蹈一些沒落大國的覆轍,才不會被美國在反共新冷戰中再勝一籌。央視這類歷史節目,或相當多國內作者寫的歷史書、尤其是講歐美史的,包括一些歐史權威如已故的陳樂民,筆者發覺其資料的準確性,與國外的有重大差距,這是急須要改善的。

其實,國內的平民或網上書店,是可買到外國學者高質素的書,如余英時、許悼雲、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謝律戴蒙(Jared Diamond)、或是已故的黃仁宇、費正清(John Fairbank)、麥理兒(William H. McNeill)、斯達夫維阿諾士(L. S. Stavrianos)、約翰赫斯(John Hirst)等等。言則不少這些外國書的中譯版,在國內出版時是有所刪減的,可幸者尚未見到有篡改原著歷史資料的情況。

黃仁宇的《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1991年台灣版,1997年簡體字版),至2004年已在國內重印了十次,當中便有詳細介紹《大國崛起》中的8個國家(除葡萄牙外),再加上他在國內出版的多部著作,亦多有講及這些大國的,央視團隊怎可能無參考黃氏的書作? 而由約翰赫斯作、席玉蘋譯的《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亦已在2011年國內出版(2018再版,台灣版是2010)。誠然,「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歷史資料的考據和審核,是絕對不能馬虎的!

黃仁宇提出一個頗有見地的準則,就是「能否用數目字管理」?(Wikimedia Commons圖片)
黃仁宇提出一個頗有見地的準則,就是「能否用數目字管理」?(Wikimedia Commons圖片)

大國崛起的背後意義

歷史學者普遍公認,公元1500年,是歐洲中古與現代史的分水嶺,這9個大國的「崛起」,便正正是它們個別的「現代化」過程。中國的現代史,是由1840年代的鴉片戰爭開始,比歐洲遲了三個多世紀,而中國的現代化,可以說是由「洋務/自強」運動起,但由於長期內外戰亂,百多年後仍需要搞「四個現代化」,又40年過後的今天,大陸的現代化,是否已大功告成?

黃仁宇提出一個頗有見地的準則,就是「能否用數目字管理」?依筆者的理解,這即是說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須有能力把各種數據準確地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研究,才能制訂出治國所需的方案(可參閱筆者的〈又是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2020年4月13日)。例如每個國民和企業,需要提交經過嚴格審核的財務資料給政府,作為抽稅和國家收入的基礎;股交所需要將上市公司的資料公開,股民才能評估投資風險;工程師和科研人員,便需要準確的數據才能分析、設計、建設;而醫生和政府共公衛生部門,更需要準確和即時的數據,才能確保民眾的健康、控制病毒的擴散和食物的安全。

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是必須的,這是關乎國民的知情權,和展示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風範,為鄰國和他國提供有效的、甚至是與性命攸關的資料,如疫情的擴散和疫苗測試結果的資料。中國大陸是否已達到用數目字管理?依筆者在國外的觀察,不少專家對大陸公開的數字、或國企提供的業務資料,多持觀望態度,認為準確度有限,可以說在這方面,大陸是仍有頗大的改善空間。

連歷史資料也可以是這樣的馬虎,便難怪別人,甚至是一般老百姓都有所猜忌。

「大國崛起的喜與憂」二之二

延伸閱讀:〈大國崛起的喜與憂〉(二之一)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