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

打疫苗後出現血栓反應,其實和疫苗本身有的mRNA沒有關係,是關乎載體、關乎運送mRNA的方法。

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因為有罕見血栓副作用的疑慮,最近在歐盟許多國家被暫停使用,一段時間後才又恢復接種。為什麼有些新冠病毒疫苗可能引起血栓塞呢?免疫學博士顧小培接受本社專訪時,認為血栓塞和敗血病(Sepsis)有關。

血栓塞和敗血病(Sepsis)有關

顧小培指出,曾經最少有十多間藥廠打算研發治療敗血病的藥物,但是每一次臨床測試都以失敗告終。美國的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就這樣解釋:如果(有一種藥)能夠令敗血病的病人一個月不死,就會發出批文。可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藥物能夠令敗血病人一個月不死。

敗血病是由於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的嚴重疾病,顧小培解釋其成因如下:
「一旦有外來物質,如細菌、病毒入侵血液,血管系統是四通八達的,一旦細菌、病毒入侵血管,很容易流遍全身的器官,為了防止這些問題發生,(身體)有一個古老的機制,血管最內層的內皮細胞,會用一種酵素,叫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組織因子可以激活另一種酵素,稱為凝血酶(Thrombin),凝血酶會把一種水溶性的、叫纖維原的蛋白,變成條狀的、不會溶於血液中的纖維蛋白,這些纖維蛋白好像一束頭髮,亂七八糟地阻塞血管,目的是讓細菌和病毒不能流遍全身,可是,營養和氧氣亦因此不能到達每個器官,結果病人便會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

他進一步指出:「這個古老的機制就是要防止細菌和病毒在血管系統到處流動,所以當細菌和病毒入侵血管時,血管壁的內皮細胞產生的組織因子便會活躍,組織因子一旦活躍,便會令血小板激活第十因子,第十因子因而激活凝血酶,凝血酶就會把血液內的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叫纖維原的蛋白,變成條狀的纖維蛋白 (Fibrin),它好像一束頭髮阻塞血管,於是有血栓塞。一旦有血栓塞,血管下游的組織或器官會不夠營養和氧氣,結果引致多發性器官衰竭,繼而死亡。」

他說,這個機制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新冠疫苗會引起血栓塞。現時有一款疫苗來自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的本質是mRNA,mRNA可以令細胞打入手臂肌肉時,讓肌肉細胞藉着mRNA製造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讓身體製造抗體。

血栓塞與疫苗載體有關

顧小培指出,現時有兩種mRNA的包裝方法,「復必泰即BioNTech的包裝方法是利用一層脂肪膜包着mRNA,薄薄的一層脂肪膜。但是阿斯利康則利用腺病毒包着mRNA,分別之處是BioNTech像一顆雲吞,用很薄的雲吞皮包着;或者像叉燒包,肥膩的麵糰包着mRNA。大家可以留意注射疫苗時,復必泰注射的份量僅是0.1或0.2cc(毫升),用很幼細的針筒;至於阿斯利康,則要用較粗的針筒,3cc針筒可以注射1cc的份量,起碼有5倍的分別,接種時,突然注射了1cc或2cc的東西進入肌肉裏,要勉強撐開肌肉裝住1cc或2cc的東西,會使其他肌肉不適。如果打完針後捽一下肌肉,試圖緩和不適感,這就會出事了。因為這樣一捽,就會將病毒捽入肌肉的微絲血管內,便會啟動了上文提及預防敗血病的機制,於是出現血栓塞。」

他認為,這其實和疫苗本身有的mRNA沒有關係,是關乎載體、關乎運送mRNA的方法,要不像復必泰用很薄的脂肪膜包着mRNA,要不像阿斯利康或強生( Johnson & Johnson),利用腺病毒包着mRNA,腺病毒本身有體積,所以注射的體積會變大,體積變大了,令接種部位十分不舒服不經意地捽一下,以緩和肌肉不適,結果便出事。捽了入血管,結果引發血栓塞。

「坊間有人說其實不是太多病例,幾十萬人接種了疫苗,只有20、30人出現血栓塞,應該和疫苗無關,而且復必泰也不會有這般問題,可是正因為有數百人,也要解釋為何這數百人出現問題,即是說看漏了一點,這一點可能便是因為injection volume(注入體積)大了5倍,以致出現不適。就像我們去拔牙打針,牙床空間也不多,因此打針後也會使牙齦不適。同樣情況,肌肉不適,稍微捽一下便出問題,所以或許在下次注射疫苗時,忍耐一下,不要把病毒捽入血管,或許可以減低出現血栓塞的風險,這裏不是要批評任何一種疫苗,因為在疫苗的載體方面,(復必泰)選擇了一層很薄的脂肪膜,或(阿斯利康)選擇了較厚的腺病毒而已。」

他又指出,「這種腺病毒對肺部沒有影響,吸入亦不會有大問題,所以才會選擇腺病毒。現時是把它注射入肌肉,如果打進血管就出大事了!現在選擇接種在肌肉,病毒不容易由肌肉進入血管,但如果注射的體積太大,若不經意地捽一捽,又不是每人都會捽,捽了的那人可能便會出事,這是一種可能性。」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