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面對人口老齡化、醫療服務壓力增加的現實背景下,本地的醫療服務亦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內地的醫療合作有機會通過優勢互補促進香港本地的醫療發展,以及為內地的醫療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資源。
香港與內地開展醫療合作的模式和取得的成績
目前,香港與內地開展醫療合作的模式包括五個類型:(1)參與內地公立醫院的運營管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目前唯一一家香港參與運營管理的內地公立醫院,為內地公立醫院改革作出示範;(2)公私營合作,包括香港私營醫療機構或個人與內地的公營機構或地方政府合作,開展有助內地醫療改革的各種短中長期項目,例如人員培訓和醫院管理顧問服務等;(3)民營辦醫,指香港私營醫療產業將業務延伸至內地,目前有數家成功的港式醫療機構在內地投資運營醫院和診所;(4)學術交流,例如兩地的醫生或醫學專業機構的交流,內容包括臨床技術和醫院管理等方面;(5)其他模式,包括以互聯網平台為中介轉介內地病人到香港就診,但不直接提供醫療服務的商業模式。
現有合作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推動了內地公立醫院的管理模式創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作為深圳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由2012年開始辦醫以來,旨在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公立醫院。該院在辦醫、管醫、行醫、就醫四方面作出多項創新示範,汲取了香港和內地醫療制度的優點,同時帶有香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和內地公立醫院市場化的靈活性。現時多項改革已經在深圳市、廣東省以至全國試行或分階段落實。
另一方面,兩地的合作推動了內地社會辦醫水平的提升。目前,香港機構或個人在內地投資或已經設立的醫療機構類型包括綜合門診、名醫品牌的單專科醫院,以及綜合性醫院,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內地主要城市。港式醫療機構重點引入與內地醫療模式不同的服務,加入家庭醫生、全科門診、日間手術中心等概念,在醫療流程的標準化、護理服務以人文本、質量監控等方面彌補了內地社會辦醫的不足。
同時,兩地的合作進一步支持了醫療科研和創新的發展。目前,兩地的學術交流已非常普遍,粵港澳大灣區更已成立多個專科或專業領域聯盟,加強了兩地的科研交流,有助醫療領域的學術發展。
香港與內地開展醫療合作面臨的挑戰
香港的機構和個人以不同模式與內地開展醫療合作時,面對的挑戰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內地醫療體制本身的限制。醫療體制性限制是指長期以來內地醫療體系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在短期內破除的體制性問題。一方面,在內地現有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下仍待解決的問題,對香港參與的公立醫院改革帶來了挑戰,加大了創新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在內地開設的私營醫療機構其所面對的營商環境仍需要進一步改善,包括社會辦醫的前置審批和事中事後管理程序細節繁多,以及醫療人才的流動性仍然不足等問題。
其二,兩地制度文化差異。兩地在包括就醫習慣、公私營醫療機構的角色、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覆蓋面,以及藥品和器械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影響了香港醫療模式在內地的社會接受程度,影響了香港醫療產業參與者在內地開展業務的順利程度,同時影響了香港醫生北上的意願。
其三,實現跨境醫療資源流動的障礙。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有意藉由推動香港醫療產業在大灣區的發展,以紓緩本地及居大灣區港人緊張的醫療需求。例如,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的檢查項目有望轉用大灣區內指定醫療機構的服務。然而,香港現有社會福利的跨境可攜帶性不足,覆蓋的人群範圍和內地醫療服務範圍十分有限。這直接影響了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醫的意願。
因此,為進一步加強兩地的醫療合作,推動香港優質醫療資源和專業醫療經驗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的利用兩地的資源滿足香港居民和灣區其他居民的醫療需求,香港可從兩方面加強與內地的醫療合作:
- 借鑒香港經驗,進一步推動內地的醫療體制改革;及
- 推動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資源的互補和協同。
原刊於2019年《港澳研究》第四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發展中的角色和機遇」系列三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