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港人若不是恐懼共產主義,鄧小平又何用承諾「一國兩制」和「五十年不變」?香港又為何會有一、二百萬人上街?除非大陸變天、或〈再來一個五十年不變〉(見筆者拙作,灼見名家2019年9月5日),現行的〈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和制度(見灼見名家2018年6月30日),27年後便要壽終正寢,要按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設計,被共產主義取代,到時便是香港的第二次回歸,回到國內的一制了。那麼,何謂共產主義?或更準確的問,何謂有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
港人習慣「睇餸食飯」,知彼知己,溫故可知新,本文試圖循一個歷史角度去簡介共產主義,由它的源流講起,經馬克思、俄國化後傳到中國,再經過毛澤東和鄧小平的中國化後維持至今,和今後的展望。用最簡單的講法,共產主義即是中國人諺語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共產黨宣言
其實,共產主義概念古已有之,不少學者認為早在石器時代、古波斯和古希臘已存在,特別在有宗教考慮、打仗、或任何災難非常時期。自耶穌傳道時起,不少基督徒便是過着「公社式(communal)」的生活,而羅馬教廷屬下的僧侶寺院(修女和修士們),和某些美加新教至今仍健在的門諾會、亞米胥、哈特派等,他們有自己的修道院或公社式村莊,過着一些與世無爭的生活。而每當打仗時,國民通常都願意放棄某些公民權利,如私產的擁有權、參戰的選擇權、行動言論自由等,全民便要同舟共濟地去應付一個共同敵人。
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理念的寫作,最早可說是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然後是摩爾(Thomas More)在1516年發表的《烏托邦》,和同期康帕內拉(Campanella)的《太陽城》。當然,開宗名義地正式提出便要到1848年,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的《共產黨宣言》。
十八世紀的工商業革命帶來了資本主義,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的自由放任經濟學說(laissez faire),實是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自由主義的伸延,他認為資本家應有高度的自由去投資、操作和謀利,政府應盡少干預,讓市場供求規律決定一切。
但在工業革命初期,極端放任政策實是讓不少工廠老闆為所欲為,他們對工人的剝削、刻薄造成嚴峻的社會問題,已被不少大文豪揭櫫和控訴,如由威廉布克(William Blake)1808年的名詩《耶路撒冷》譜成、英國極流行的同名非官方國歌,其中便有譴責當日英國遍地都是「這些撒旦魔鬼的工廠(among these dark Satanic mills)」之名句。
能夠制衡過分放任資本主義的,是維護工人和一般平民權益的社會主義,它的大原則是追求社會公平和公義,而不同程度的公平,便可能有不同的追求方式,例如政府用稅收資助窮人福利(劫富濟貧),以及立例讓工人有權組織工會、與資方談判和罷工,便是低程度的社會主義;充公所有私產的共產主義,便是極端的社會主義;而無政府主義,便是比共產更極端的極端。
無論是社會或共產主義,一百個學者便可能有一百個定義,而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簡稱馬恩)當年的貢獻,便是為共產主義提供一個有系統和嚴謹的理論基礎,令它生根成長,但真正的實踐者,是在馬恩死後多年的列寧和毛澤東等人,而他們亦有對馬恩理論提出重要的修正。
在馬克思(1818-1883)眾多的寫作中,《共產黨宣言》有高度的代表性,這名義上是由他和他的德籍同鄉恩格斯(1820-1895,比馬年幼兩歲)共同起草和發表,但文本主要由馬氏一手包辦。當時年僅廿多卅歲的馬恩,他們《宣言》中的論述究竟有多成熟?事實證明,日後馬恩自己和眾多的馬克思主義者,便有各式的解說、修正和發揮。
亦由於是寫給工人階級的的小冊子,所以馬氏用極簡淺的文字去寫,這與他的其他較學術性文書有別,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論》等等(馬氏有哲學博士學歷,恩氏中學尚未畢業)。更由於這是一個政黨的宣言、總綱領,除了政治理論外,它亦列明組黨宗旨和行動方略,鼓吹聯合全球無產者,發動武裝革命去推翻所有現存(主要是資本主義)政權,最終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社會,這是一份煽動力極強的文宣。
《宣言》一開首便闡述了馬氏的歷史觀,他認為截至十九世紀為止,人類歷史主要有三大階段,即奴隸制、封建制、和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後來發展成中蘇官方教科書的「五階段論」),而在各階段中必有兩個在鬥爭中的階級,一邊是壓迫者,另一邊是被壓迫者,後者必會打敗前者,然後進入下一個歷史階段。
馬恩認為當時的西歐,便是無產階級(即是城市工業勞動工人)與資產階級(即僱主)之間的鬥爭,他預言無產階級最終必會勝利,共產/社會主義將會全面取代資本主義制度。至於農民,《宣言》認為他們是鬆散、組織能力低的一群,亦是保守甚至是反動的,不可算作無產階級一分子。
基於這個粗淺的「階級鬥爭」歷史觀(馬氏對階級的理解,源自早期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宣言》鼓吹共產黨人務須將無產階級組織起來,發動政變奪權後,要以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獨裁」(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方式統治,廢除私產,將社會上所有的資源(金錢、物業、企業等等)公有化,然後按各人所長分配工作,和按各人所需分配享用,最終便能達到社會主義的理想世界,即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國家/國界的大同社會。
馬恩在《宣言》發表一年後(1849)遷/逃往英國,並在這「不日落」帝國全盛時期(維多利亞時代)渡過餘下的大半生(約六成),繼續鼓吹他們的理想,並完成他們的理論研究和重要寫作,包括三卷馬氏的《資本論》(首卷在1867年發表,第二和三卷在馬氏死後由恩氏發表,這是在亞當史密夫《國富論》發表後近一世紀),亦主導過兩個無疾而終的社會/共產主義國際組織,即「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1864、1889)。
巴黎公社
在《宣言》發表23年後(1871)、即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82年,「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又再一次將「花都」變成歐洲的動亂焦點。但法國大革命與巴黎公社,只勉強有半點承前啟後的關係,前者是一個共和革命,本質上與共產主義無關(馬恩當時尚未出世),是一個民權取代專制王權的政變(法王路易十六便上了斷頭台),而這個短命的共和政權,只15年(1804)又被拿破崙復辟稱帝取代。
拿氏稱帝竟亦得到當時法國上下的支持,然後大舉侵略鄰邦,他的大帝國統治了大半個西歐,比九世紀查里曼(Charlemagne)的大一倍,但只維持十年,滑鐵盧一役(1815)大敗後,拿氏便退出歷史舞台。隨後的維也納和會(Congress of Vienna)重整歐洲秩序,為歐陸各國重新劃出國界,並還政於原有的專制王權,實是一次歐陸保守勢力的大復辟。
法國在打後的五、六十年期間,便有過多次的民主/君主制反覆,最後一次發生在1870年,國會罷免當時的法王(拿破崙的姪)並再次恢復共和政體,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在紛亂中,極左傾的巴黎公社在幾個月後成立(1871年3月),它是巴黎市民、特別是工人階級(主要是小商鋪或個體戶的工人,巴黎工廠不多)和低層的中產階級,發動武裝政變,企圖在法國首都建立一個基地,以此為中心逐步將全國發展成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倫敦與巴黎只一水之隔,但此時已居英國多年的馬恩,並沒有親身參予。
細小的公社武裝部隊,在激烈的巷戰中最終彈盡投降,遭到被稱為「血腥一周」的報復,單被處決的便有二、三萬人。這小打小鬧的公社雖只維持兩個半月,但給歐洲共產主義者一大鼓舞,馬恩皆認為此乃共產主義的一個有力示範,尤其是公社採用武裝手段,列寧更認為它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生動樣板,毛澤東亦不時提及它。
在馬恩生前,將《共產黨宣言》付諸行動者,僅只這巴黎公社勉強的一次。其實,歐洲人此際的政治思維仍十分保守,較溫和低程度的社會主義尚有一點市場,但鼓吹革命變天的共產主義,追隨者實只得小貓三四隻。法國自此(除了二戰時被德軍佔領外)便一直維持多政黨治國的共和政體,而共產黨更從未在整個西歐(除東德外)執政過。
馬恩發表《共產黨宣言》的時代背景,是在工業革命的第三階段,雖然歐洲此際已有150年的工業化經驗,但各地區的發展程度差異極大,英國的工人階層已佔總人口的一半,而他們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欺壓,這大致上乎合馬氏歷史觀的兩個假設,即是工人人口已達到一個可作反的比重、和是被壓迫者。可幸地,英國有一個較開明的民主、法治和多政黨政制,工人權益便漸進(雖緩慢)地得到保障。但歐陸各國便不行,在工業化較佳的西歐(如法德語地區),農民人口仍高達八成,較落後的東歐更在九成以上,俄國到一戰前夕(1914),工人人口仍少過百份之五。
馬恩理論的基石之一,是工人階級才有資格成為武裝政變的動力,故此在此刻的歐洲,時機實尚未成熟,所以在《宣言》發表後至馬克思死前的35年間,共產主義始終未能找到橋頭堡,俄國可能是唯一的出路。惟獨馬氏亦一貫地指出,在亞洲的俄國(實跨歐亞)和中國,當時仍是封建農業社會,根本尚未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便不可能越級跳進共產主義。
世事發展在馬克思意料之外,共產主義在他生前已登陸沙俄,在他死後多年便成為首個真正將《宣言》付諸實施的國家(有學者指出馬氏臨終前,亦開始對俄國稍有改觀)。言則俄國兩次劃時代的大革命(同在1917年,一戰尚未結束),首一次只是共和革命,同年第二次才是真正的共產革命,但亦並不是完全依照《宣言》設計劇本去演譯的。
共產主義今昔系列二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