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聘用員工時,必會評估應徵者的「飢渴」(hungers)程度──「飢渴」顯示一個人的推動力、進取心和對自己的要求。
每個人對不同事物有渴求、飢渴和慾望,可以是權力、影響力、認同感、重要感、親密關係和歡樂。渴求、飢渴、慾望本身不是問題,尤其在開展項目之時,能提供動力和活力。不過,倘若我們不懂管理自己或不夠自律,慾望很容易變成好大喜功,進而追求堂皇浮誇(grandiosity)、英雄主義、個人崇拜,甚至烈士精神。
讓慾望點燃行動,卻不被慾望所淹沒
很多人原先是真心實意推動社群福祉,但逐漸成功後,周邊的人會把他捧上天,或簇擁他邁向更宏大輝煌的方向。究竟多少人能抵抗英雄主義的誘惑?多少人還能記得初衷,並能保持冷靜和客觀,邁向下一階段的一個目標?
我聽過一位老師剖白,學校設有由學生推選的最受歡迎老師獎。當他連續幾年當選為最受歡迎老師後,心態便產生微妙的變化,擔心下一屆會失去這項殊榮。為了迎合學生,不經意做了許多受群眾歡迎、但不一定對學生最好的事情。
這位老師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有校長告訴我,有些長期獲選為最受歡迎老師的人,會不斷自我膨脹和飄飄然,逐漸變成寵壞學生多於管教學生卻不自知;自恃是學生的偶像或英雄,在教師團隊裏卻是唯我獨尊、目中無人、難以與同事合作。這類人不知何時已停止自我審視,停止學習和改進,故不少學校終止或堅拒設立這類衍生重大副作用(如個人崇拜)的獎項。
我很感激中學時代一位來自英國的老師,他經常以希特拉和毛澤東作例子,教導我們搞個人崇拜的危險,和用個人魅力操縱跟隨者的不道德。
之後,我贏了一些獎項,在學校人氣急升,不時受到低年級學生投以仰慕的目光,初次體會被偶像化的感覺。幸好,老師耳提面命早已轉化成我所認同的價值觀,對英雄主義和個人崇拜不但產生「抗體」,還要覺得厭煩,只想避之則吉。
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慾望來自哪裏,便要好好看管之。不是要逃避慾望,而是讓慾望點燃行動,卻不被慾望所淹沒──這是學習管理自己一輩子的功課。
時刻聚焦於生命的目標和願景
管理慾望的最有效方法,是時刻聚焦於生命的目標和願景;粉絲和讚賞只是一種指標,讓我們評估行動能否正面地幫助別人,啟發人從死角位、牛角尖和誤區中轉出來,但不應沉醉於誰喜歡我、為什麼賞識我、如何加強別人的認同等思想,以免開啟大門,讓英雄主義、偶像崇拜、個人崇拜的意識入侵腦袋,漸成心癮和心魔,取代真正的目標和願景。
專欄作者有筆在手,能影響不少人的思想,更可建立一種超凡的個人形象,可以說,距離個人崇拜只差一線。我聽過一位作家說不願見讀者,怕真身曝光後,會打破讀者對自己的幻想、刺穿那種神聖完美的形象。我引以為鑑,要求自己寫作平實和坦蕩,有時揭露自己的軟弱、脆弱和充滿瑕疵的真面目,讓自己和讀者的心態平衡一點。
拿着咪高峰演說,是另一種影響力。口才+魅力+激情+言之有物,乃最具感染力的組合,反過來亦是最具操控力的武器。為了抵抗誤用演說操縱別人的誘惑,我時常提醒自己,敞開心扉說真話、講事實,也不講一套、做一套,更不能為了宣傳而撒謊或賣弄語言藝術。
慾望是人性的需要,但須小心管理。魅力、親和力、說服力都是工具,幫助我們完成更大的目標,卻要提防這些工具可成為操縱別人的武器。英雄主義、偶像崇拜和個人崇拜可令我們偏離正軌,並非浪漫和崇高的情操。
管理自己系列四之二
本系列文章: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