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10月12日(周六)舉辦今年首場「名家講座」,由該中心校監丁新豹教授及浸會大學歷史系一級講師范永聰博士主持,與4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獎者一起,探討「五四」人物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及顧維鈞的思想。
丁新豹教授指出, 5人之中,除顧維鈞是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之一、與五四運動有直接關係外,其餘4人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站在保守一邊看激進
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范永聰博士等5人分別簡述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及顧維鈞的事蹟;第二部分則是討論,由講者與現場觀眾互動。
范永聰博士率先介紹陳獨秀,「我念博士時研究的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東方雜誌》,其中一位主編杜亞泉,主張東西文化調和,與陳獨秀進行過大約4年的文化論戰。因此我講陳獨秀,是站在研究杜亞泉的一邊看『對面』的陳獨秀。」
「陳獨秀是安徽人,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創始人和首任總書記,也是『五四』的精神領袖和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倡導者。」
重要文章反映陳獨秀思想
「有幾份報刊與陳獨秀很有關係,首先是《安徽俗話報》,1904年創辦,辦了一年左右。最大的貢獻是刊登了許多具啟蒙性質的文章,如介紹西方的軍事、政治、憲政,甚至俄國1905年革命的文章。」
范永聰博士介紹的另一本雜誌是《青年雜誌》,1915年創刊,翌年改名《新青年》。「《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一號的〈敬告青年〉,對青年人有6點期盼,即: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另一篇在《新青年》發表的〈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我們可以了解法國文明如何影響民初青年的思潮。我們談到民的思潮,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有兩個主要思想脈絡,一是法國式的革命,即把舊有秩序整個推翻,建立新的秩序;二是英式的經驗主義,漸進式的改革。由1915年到1935年,文化論戰也是聚焦在這兩種思路上。」
「第三是1918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合辦的《每周評論》,這本雜誌對研究五四運動爆發前夕,中國輿論對世界大勢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最後,范永聰博士以《東方雜誌》和《學衡》為例,分析民國時代的保守主義,尤其是杜亞泉的「調和論」,指出「西洋文明濃郁如酒;吾國文明淡泊如水」,主張吸收西洋文明之長,以補中國文明之不足,代表了新文化運動中溫和啟蒙的思想。
陳獨秀對「調和論」予以反擊,他在《新青年》發表的〈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指出:「要擁護那德先生(民主),便不能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科學),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范博士指出,當時陳獨秀認定「民主與科學」是解決中國問題「唯一的解決方案」。
然而,在1922年出版的〈獨秀文存自序〉中,他又說:「在這幾十篇文章中,有許多不同的論旨,就此可以看出文學是社會思想變遷底產物。」范博士指出,這段文字說明陳獨秀的思想不停在變化,即使成為了「忠實的共產主義者」之後,知識分子在尋求祖國自強、更新的過程中,難免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重要的變化。
小結:作為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陳獨秀最精彩的是五四運動前夕思想形成的過程,這是一個多元包容、由舊入新的歷程,是最浪漫、最值得回味的過程。
國史教育中心首場「名家講座」三之一
本系列文章:
名家講座第二講:陳學然:五四運動在香港
2019年乃五四運動100周年,為紀念此意義非凡的愛國運動,本中心舉辦一系列活動予學生、老師及公眾,而2019第二場「名家講座」,榮幸邀請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陳學然博士擔任是次主講嘉賓,精彩可期。有關詳情如下:
日期:2019年11月16日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學術樓四樓P4302室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