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畫出最美聖母

拉斐爾的《西斯汀聖母》對後世藝術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大家可能較少看到這幅畫,但肯定看過裏面的兩位小天使 。

編按:本系列文章一連三篇介紹拉斐爾的名畫《西斯汀聖母》,本文是第一篇。

擅畫女像 最美聖母

要介紹文藝復興,拉斐爾必不可少,他是文藝復興三傑最晚出生,年紀最少,也最短命的畫家,但應該用哪一幅作品好呢?當然,《雅典學院》 (The School of Athens)是他最為人知的作品。這幅作品也可以說是文藝復興高峰期 (High Renaissance)的代表作。介紹他不可不提。但看了拉斐爾的大量作品,讀了他的生平,我認為他畫的大量聖母像最能代表他的畫風,與他對後世畫家的影響。他一生畫了超過30幅聖母與聖嬰像,很多都畫的很美,構圖也多有相似,只挑一幅是一個困難的選擇。最後選了構圖突出,對後世藝術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西斯汀聖母》。 大家可能較少看到這幅畫,但肯定看過裏面的兩位小天使 (cherubs)。

還記得在談米高安哲羅時,曾提到一位指點江山,確認西班牙與葡萄牙以一條子午線二分天下的教皇嗎(註1)? 這位權傾一時的「政治教皇」猶利二世 (Pope Julius II), 既延聘米氏繪畫西斯汀教堂天花,也委任拉斐爾繪畫這一幅《西斯汀聖母》, 但此畫不是掛在西斯汀教堂。皮亞琴察位於意大利北部,城中有一家聖思道本篤修道院(San Sisto Benedictine Monastery), 猶利二世是這修院的恩主,  特意請拉斐爾為修道院教堂添一幅祭壇畫,慶祝自己新近取得皮亞琴察(Piacenza)這塊領地,此畫因修道院而得名(西斯汀與思道,譯音不同而爾)。惟今天大家來到教堂,只可看到摹本,原畫現藏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博物館古代藝術大師館(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Dresden)。

《西斯汀聖母》(The Sistine Madonna), 1513-14,  高265 cm 闊 196 cm,  帆布油彩 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博物館古代藝術大師館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Dresden。(Wikimedia Commons)
《西斯汀聖母》(The Sistine Madonna), 1513-14, 高265 cm 闊 196 cm, 帆布油彩 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博物館古代藝術大師館 Gemldegalerie Alte Meister, Dresden。(Wikimedia Commons)

虛實相生 平衡和諧

這是一幅祭壇畫,原本設計掛在教堂祭壇上,是教堂的「中心畫」,信眾進入教堂祈禱,參與彌撒時舉頭即看到此畫。此畫構思新穎,空間透視處理極好,非常有立體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拉斐爾把一道實在的牆畫成一道虛幻的窗,貫穿地面教堂與天上,連接室內信眾與外面的聖母。畫面頂部清晰的畫了一條掛窗簾的粗鐵線,重重的簾幕拉開於兩旁垂下,下面畫了一道淺淺的窗台,平衡了上面的鐵線, 也把窗戶畫的更真實。

窗外聖母腳踏祥雲從天而降,一片和風輕輕把她送到信眾面前。畫面左面代表人間威權的教堂本尊聖思道(生前為教皇思道二世),身披外金裏紅的織錦教袍,取下皇冠,放在畫面左下方,以謙卑虔敬之心迎接聖母聖子下凡來到教堂,向她們介紹祭壇前的信眾。畫面右方聖白芭蕾(Saint Barbara)以平民身份殉道封聖,她代表普羅大眾迎接聖母聖嬰。聖思道教堂供奉了她的遺物 (relics),所以把她也畫上了。她因不願背棄天主而被父親關在一個塔裏,畫中她身後可看到一個塔尖,就是她的代表符號。拉斐爾把聖白芭蕾畫的嫵媚恭順,她低頭垂目,雙膝微屈,表達了對聖母子的崇敬,轉身慈愛的俯視著畫面底部兩位小天使。觀者眼睛就隨着兩位可愛的小天使的眼神瞟往上方,停在主角聖母瑪麗亞與小耶穌身上了。

樸實無華  高貴靜穆

聖母子位於畫面正上方,聖母表情莊重,秀雅嫻靜,身穿代表天母之尊的藍袍與代表大愛的紅裙,衣袂飄飄的乘風而至,彷彿還未停定,正向我們走來。本著人文主義精神,拉斐爾沒有把她畫的華貴富麗,她就像一個普通的義大利婦女,年輕圓潤的臉龐,簡單樸素的衣服,身上沒有一點裝飾。一身謙遜的打扮 ──胸前圍著薄紗,紅裙下穿着一件長袖單衣,裹著她的手臂,頭披長巾,整個人被衣服包裹着,只露出白皙的赤足,踏雲而來。

同樣的,小耶穌也畫的活像一個普通的義大利小孩,頭髮蓬鬆,樣子其實不太可愛,反而好像有點驚恐,眼神直勾勾的望著前方。聖母眼神好像要迴避前方似的微微下垂,她抱着小耶穌的手,同時好像想保護他,整個人好像下意識有點要往後退的感覺,她們害怕什麼呢? 有說是原畫本來掛在教堂祭壇上方,對面牆上掛了一個大十字架,她們倆是看到小耶穌以後要面對的苦難,母子倆同時生出作為人類應有的驚怖,母親本能的希望保護兒子不要往十字架的方向前進。

整幅畫面積很大,人物形象跟真人大小相仿。細看可以看到畫面背景畫了一個個小天使頭像,與底下兩個小天使上下裏外呼應,構思新穎獨到。這兩個小天使趴在窗台上,托着腮,睜大眼睛往上看著聖母與聖嬰,充滿稚氣與童心的調皮表情,好像心裏在說「在天上我們整天都看到聖母與聖子啦,有需要這麼大陣仗嗎?」但他倆有趣的表情,也可以說為聖母與聖嬰的害怕表情起了一個歡快輕鬆的平衡作用。

這兩個小天使, 有說放在畫面裏太奇怪了,應該是後人加上去的。但據考證,應該是拉斐爾同一時期畫的。大家試用手蓋著下面的小天使,畫面會不會不太平衡,好像有點缺失? 其實拉斐爾整幅畫面構圖嚴謹,別具用心,人物安排平衡和諧。畫面左面的聖思道跟右面的聖白芭蕾平衡,他們是一對;下面兩個小天使平衡上面的聖母與聖嬰,他們倆倆是另外一對。同時兩位天使不單跟畫面頂上打開的簾幕平衡,也為金字塔式的結構提供了金字塔底部第四個支點。

(圖2)《岩間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達文西,1483,木板油彩, 高199 cm、闊122 cm。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圖2)《岩間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達文西,1483,木板油彩, 高199 cm、闊122 cm。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畫風清朗 色彩典雅

拉斐爾聰敏好學,很年輕已能透過觀摩各大名家畫作,兼收並蓄,自然的融入自己的畫風,開創個人風格。這畫可以看到很多達文西的影子。金字塔式結構,讓整個畫面均衡穩定。這個技法, 達文西在他第一幅《岩間聖母》裏初次使用 ((註2, 圖2)。 畫面人物眼神與手勢的互動帶領觀者走遍畫面,由左到上,由右到下再往上,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最後都集中到聖母與聖嬰,再由她們的眼神帶領觀者回頭看到十字架,提醒信眾小耶穌為我們犧牲,是我們的救贖,這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教命題。 這個技法,我們在達文西的《聖安娜與聖母子》一畫(註2, 圖3)中初見。以後為一眾畫家模仿。

但拉斐爾不光是學得快,學得好,他也有自己的特色,不然也不能夠與達文西跟米高安哲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

跟其他兩傑一樣,拉斐爾的素描根底非常紮實,特色是線條簡潔有力,畫風清朗,畫面整體給人一種祥和靜穆,和煦溫厚之感。此畫聖母衣袍的線條,聖思道右手飄垂而左面翻起見到紅色襯底的教袍,與聖白芭蕾向後飄拂的衣裙,好像都隨着把聖母聖嬰送來的清風而翻飛,有靜中帶動之感。大家看看聖思道伸出的右手跟聖白芭蕾的左肩,拉斐爾恰當的運用了前縮透視法 (foreshortening) , 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色彩豐富多樣,向來都是拉斐爾的特長,這幅畫同樣的運用了多種色彩,但卻不張揚奪目,而是恰如其分的典雅溫和,配合聖母的樸素聖潔。

以前拉斐爾畫的聖母,集中表達她作為一個母親,一個人間女性的溫暖形象。拉斐爾把西斯汀聖母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一位人類救世主的形象,甘願犧牲自己親子,救贖世人。整幅畫看不到絲毫藝術上的造作與虛偽,有的只是克制,被後世譽為藝術史始祖的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尊為體現美學最高標準「高貴簡約,靜穆壯麗」(Noble simplicity and quiet grandeur)之典範(註3)。

此畫後來輾轉到了蘇聯, 她是怎樣去的? 又在什麼情況下落戶德累斯頓? 這位文化大使,對歐洲各地文化藝術有什麼影響? 下星期跟大家再談。

(圖3)《聖安娜與聖母子》(The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達文西, 1503,木板油彩,高168 cm、闊130 cm。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圖3)《聖安娜與聖母子》(The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達文西, 1503,木板油彩,高168 cm、闊130 cm。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註1:詳情請參考本欄2019-10-17 期文章。

註2:詳情請參看本欄〈聖安娜與聖母子〉2019-09-122019-09-192019-09-26 三期文章

註3: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德國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學家,  1755 年發表簡稱〈希臘美術模仿論〉一文。 倡議模仿古希臘藝術品才可以做出偉大的作品。認為古典藝術的最高理想是「高貴簡約,靜穆壯麗」(Noble simplicity and quiet grandeur ──普遍翻譯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文章一出即廣受當時歐洲文化界歡迎。其藝術評價成為現代美學的基礎。  1764年出版《古代藝術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hums)一書,系統的討論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品, 被尊為西方藝術史的第一本書。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