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五四運動破鐵屋 魯迅吶喊第一人

「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首場文壇名家講座由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教授主講,題目為「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首場文壇名家講座由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教授主講,題目為「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已於上周六(9月28日)假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綜藝廳舉行,有35所中學,超過400位學生出席。

(左起)真道書院曹希銓校長、馮珍今女士、拔萃女書院劉靳麗娟校長、李歐梵教授、本社社長文灼非及楊興安博士合影。
(左起)真道書院曹希銓校長、馮珍今女士、拔萃女書院劉靳麗娟校長、李歐梵教授、本社社長文灼非及楊興安博士合影。

胡適提出「國語」概念

李歐梵教授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1915年創辦,原名《青年雜誌》,翌年改名《新青年》)發起的。當時提出的「文學革命」,就是語言的革命,胡適提倡的「國語」(「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至今仍是形容「現代漢語」的最佳詞彙。

李教授認為,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新文學運動中最偉大的作家,一生把文學作為事業。

留學日本學醫科的魯迅,有天上課還未到下課時,觀看日俄戰爭的幻燈片,有中國人给俄國人做偵探,被日軍捕獲,要槍斃了,但圍觀的中國人麻木的神情令他覺得日本同學「萬歲」的歡呼聲特別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我的意見卻變化了。」(〈藤野先生〉)他要拯救中國人的靈魂了。

〈狂人日記〉非讀不可

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1918年發表的〈狂人日記〉,他自己形容「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吶喊》自序)。李敎授指出,五四運動打破了鐵屋子,第一個人就是魯迅。「〈狂人日記〉很難讀,但是非讀不可。」他認為,魯迅筆下的「狂人」、「阿Q」(〈阿Q正傳〉)、「祥林嫂」(〈祝福〉)、「閏土」 (〈故鄉〉)和「長媽媽」(〈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非常典型的人物,「魯迅是偉大的作家,他不是神,但他的藝術非常了不起,奠定了中國新文學的基礎」。

沈從文的鄉土美 張愛玲的愛情觀

同時,李歐梵教授也分析了沈從文的《邊城》、《蕭蕭》等作品,以及張愛玲《傾城之戀》的藝術手法。李教授形容沈從文「寫城市沒有一句好話,寫農村則沒有一句壞話」。像《邊城》,「一座白塔、一艘渡船、一位老人、一個翠翠」就構成了美麗的風景。他的小說「帶着中國白話文抒情的傳統」。

張愛玲則正好相反,她的小說「沒有鄉村」,主題「只有結婚」,「戀愛是互相調戲,結婚則是有目的」。然而,李教授認為,香港人應該愛張愛玲,「她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愛看英文小說,又善於把英文小說、英語電影的橋段放進自己的小說重新演繹。」《傾城之戀》裏,范柳原和白流蘇電話調情的靈感,就來自一齣歌舞片Monte Carlo,內容卻完全是「張愛玲式」的。除了孫中山外,李教授認為香港大學最值得為張愛玲豎立紀念碑。

講座吸引不少中學師生蒞臨,400座位幾乎滿座,發問同樣擁躍。
講座吸引不少中學師生蒞臨,400座位幾乎滿座,發問同樣擁躍。

李歐梵教授在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先後執教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西文學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清水灣畔的囈語》、 《我的哈佛歲月》、《蒼涼與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響》、《人文文本》等。

下一場講座將於2020年5月9日 (周六)舉行,主題為「從金庸小說學寫作」,主講者為楊興安博士,敬請留意。

「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旨在希望中學生透過與文壇名家接觸及實地考察文人舊地,引起閱讀興趣,並提升寫作技巧。

「攝 ‧ 寫 ‧ 文人」推廣中文計劃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