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個月來環繞反對《逃犯條例》修例及之後持續的抗爭運動,香港至今已進入膠着的殘局狀態。衝突、堵路未有停止,如此下去,暴亂升級,最終必會武力收場。這或許是一些人樂見的,但不符合大多數市民的利益。另一可能是亂而不暴,大型抗議及柔性不合作行動不絕,政局不穩,也一樣「陰乾」香港,打擊經濟。已有外國投資者開始轉移資金及在港工作的海外人士打算離開,多了港人打算移民,因為他們不看好前景。
香港會萎縮下去
香港特區政府原是主場力量,姑勿論初心如何,因修例的「行政傲慢」激起民憤,加上體制缺陷及深層次矛盾激化,一發不可收拾,抗爭質變,勇武抬頭。很多民眾(包括年輕學生)由早期的旁觀者、同情者,轉為投入者、衝擊者,抗爭運動迅速激進化。7.21 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引來輿論嘩然,不少民眾對公權力失去信心,導致九七回歸以來最嚴重的管治危機。視抗爭為顛覆的人,歸咎外來力量搞亂,但從來外力需藉內因才起作用。因種種因素,政府反置自己於一個又一個的困局,失去處理非常局勢應有的柔軟身段,失掉民氣。
亂局持續至今,不單賠上政府和警隊的公信力,主流政黨也被急變形勢所邊緣化,更延及中央政府,為「一國兩制」前景、香港與內地人民關係及中美角力,添加變數。香港的政治、民情和國際形象,從此不再一樣。在道德和制度防線崩堤下,社會陷入失序的惡性循環。仇恨加深仇恨,種種暴力被賦予正當性,全城走進理性的黃昏。所以,目前急務是降溫停亂,讓社會有空間去收拾殘局、重建未來,否則香港會萎縮下去。
無終局抗爭
抗爭者透過「遍地開花」把抗爭社區化和界別化,又把抗爭意象和訴求國際化。他們走出了傳統泛民抗爭的組織模式,以網絡動員,靈活運用戰術,並突破了2014年「佔中」、「傘運」的相對靜態行動,走進不定點、不定時、「和」「勇」交叉,令警察難以捉摸的行動手段。儘管有衝擊政府、癱瘓交通及機場等的能量,也能透過網絡文宣感召不少民眾,但目前看不到抗爭運動有什麼切實的終局部署(endgame),只是不斷以戰養戰。所謂「攬炒」,乃絕望而非希望之表現。
他們「若水」碰上政府仍以老套路回應,注定後者事倍功半,壓制成本愈來愈高。警察被逼處於政治紛爭的磨心,吃力不討好,民眾由接觸及藉媒體網絡接收的形象,變成是鎮暴部隊。市民的生活受不斷示威衝突和癱瘓所影響下,愈發躁動不安,而感覺就是政治(perception ispolitics)。長此對峙下去,政府威信盡失,市民也付出沉重代價,但警隊和法治會是最大輸家。政治問題,需要政治解決方案。
香港乃中國主權下的特區,中央政府不會容許香港亂局擴大或特區政府失控。已有人推中央出手「平亂」,以求長痛不如短痛。當然,中央對香港是有底線的,《基本法》下,中央可以不同途徑介入(包括動用軍隊武警、宣布緊急狀態、應用全國性法律等)。但是修例一事,本來就不應演變成今天的殘局。若中央強烈出手,引發國際反彈,動搖「一國兩制」,催生全面悲情,處理不好,陷中央領導人於不義。中央不想亂,以「止暴制亂」為當前首務,並自信有能力止亂,到臨界點不怕出手,但仍希望香港問題、香港方式解決。
可是,目前社會撕裂嚴重、政治互信低落,互為否定的情緒瀰漫。在暴與亂仍然高漲、衝突連連下,又怎能走出和解及改革之路呢?樹欲靜而風不止,有人基於不同企圖不想止亂,因這樣才可引中央入局。所以,盡快降溫、營造善意,乃必須的起點。
人心思變 但亦思靜
特首欲建構對話平台。當然,有對話比無對話好,但對話只是手段,不是結果。怎樣令人相信對話?與誰對話?對話之後,下一步如何?這些都需思考清楚,否則未可扭轉乾坤。我對「對話」沒有一廂情願,形式性的對話平台沒有作用;真正的對話,須展現解決困局的誠意和能力,以爭回部分民心。我始終認為,人心思變,但亦思靜;希望愈亂愈好的人是有的,但不會佔多。反對特首的人,不見得必然否定特區憲政體制;批判「一國兩制」落實的人,不見得便否定「一國」。因此,更須了解真實的民情。
我曾主張兩點,回應民情,以創造條件走下一步──(1)「再確認」修例終止:雖然修例實質「已死」,但為杜絕揣測炒作空間,乾脆從立法會議事程序中收回早前的條例草案;(2)承諾成立法定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找多次衝突事件和相關行動的全面情況及成因,提出建議、汲取教訓,向社會交代。好處是有傳召權、公開研訊、宣誓作證。其功能及運作方式,與監警會不同。
調查在動亂平息後才啟動,而且調查範圍應要具體,而非泛指所有關乎修例及施政得失的情事,否則尾大不掉。有人反建議成立無法定權力的調查委員會,或(南非式)真相及和解委員會。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問題是,捨法定調查委員會機制不用而採用其他方式,能否取得多數市民信心?否則,會產生更多猜疑。
有意見反對政府作任何「讓步」,視為投降主義。以common sense回應全社會有較大共識的訴求,並非投降,而是務實主義,以期有助降溫減亂,也能讓警察逐步退下火線。但也不排除一些激進抗爭者不斷加溫,這最終是考驗廣大市民的真正意向了。唯有局勢稍為平靜下來,才有條件全面對話。不然,多數市民抵制,便一事無成。
透過全民聆聽過程,去切實檢討和反省施政,以至管治上的種種問題,雖不是魔術棒,但或有助收窄官民鴻溝。當然,不是搭建一個對話平台便了事,原則上應多層次、多形式、不怕批評、不走過場,網撒得愈廣愈好(因抗爭者「無大台」,所以政府應視社會為大台),但須能做到收網。這不單涉及極大量的工作和時間,關鍵是政府能否以後續行動去重建信任,及社會上願否給予政府機會。
伊索寓言《北風與太陽》帶來啟迪:北風愈是用力吹,旅人就把自己包得愈緊;然而,當太陽溫暖地照耀時,旅人不得不脫下一層一層外衣。與其全力控制對方,不如放手使對方心悅誠服。這就是謙卑和溫暖的力量。各方都要走出各自的同溫層,換位思維,不要把香港押上不歸路!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