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5:47:3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五四運動百周年與今日校園

五四運動是一起學生引發的社會運動,我們的校園是否值得抽出一些時間,與當前的學生們探討和回顧這個歷史事件?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一個世紀前的5月4日,北京發生一場學生運動,反映對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上未有捍衛國家利益的不滿;後來更變成各界人士參與的遊行、罷課罷工,甚至有暴力反抗政府的行動的歷史性事件。在1919年前後,與五四運動關係密切的還有一波又一波在社會、文化、政治思潮等領域的爭論和倡議,對中國後來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但在這個100周年的慶典時刻,本地的紀念氣氛並不高調;甚至在全國層面來看,都屬於低調。既然這是一起學生引發的社會運動,我們的校園是否值得抽出一些時間,與當前的學生們探討和回顧這個歷史事件?

我們的課程有無教五四?

低調應對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不重視,亦可能是沒有足夠的認識。教育局網頁有列出正規課程大綱,從中可了解新一代由課堂學習中可以學到與五四相關的什麼知識。在必修的中三級中史課程內有「五四運動的背景及影響」和發展概況的課題,但建議教學時間大約三節。而初中歷史課程中則有課題「東西方接觸」,但無提及五四。較新近的課程如生活與社會科、綜合人文科等的課程文件,更沒有列明。

至於在高中DSE中史課程,明顯重視較多,在「民初政局」課題內是一個重點,另外選修單元「承擔與轉變」內有提及救國思想變革浪潮。即使DSE歷史科文件內「中國的現代化與蛻變」課題下,都有觸及「五四對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意義」。不過,修讀中史或歷史的中學生人數,所佔比例並不會很多。

按此推想,校園內對五四運動的冷對待,相信這是以下實況相關的:與繁忙校園生活之下擠出空間去反思或帶領學生接觸和認識五四運動等實在不容易。當然不排除老師也捉摸不到當中的重要意義。

新文化運動的倡議

同期發生的新文化運動是由一批受過西方教育的著名學者發起的思想革新運動,當時提出「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口號。影響所及,至少令到我們今天不用寫八股文,可以廣泛使用白話文。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就是「提倡民主與科學」,二十世紀以來華裔在世界層面上有不錯的科學和科技成就,或與此有關。當然最成功的是引入左翼思潮,成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並帶領中國擺脫百年積弱的國運。有些文獻都把這些視作廣義的五四運動影響。

從宏觀層面的扭轉國運、社會層面的轉變(如科學科技獲得更多的重視),去到個人層面所見的改動(如管治制度和生活習慣)都不可謂不大。百年來當中有些變革需要重新調整,全盤西化亦明顯不符合國情,而近年來華夏傳統文化更重新得到較多重視。那麼我們的校園,是否應趁着這個百年誌慶的時刻舉辦一些教育活動,讓新一代了解到這近百年來的變革;不論成功與失敗,在國家、社會和人際層面上都是有值得珍視的教訓。

今昔對照也是有意義的

行文至此不禁聯想到近期身邊發生的事情,學生活動、遊行抗議、不滿權力、要求改變等等,何其相似的種種!我們社會是如何面對這些發生在今天的「運動」呢?

初生之犢不畏虎,青年學生比較執着、有熱血和有勇氣,不怕強權提出改變要求,這是值得嘉許的。然而只是往前衝而不理後果,甚至罔顧對周邊人與事帶來的破壞,這些亦非原先爭取的初衷。如何能夠平衡各方訴求和有序地進行,過往已有不少人加以探討;今天策劃這些學生運動的謀士可曾向昔日事件取經借鑑?

5月4日有另一個稱呼:「青年節」。除了珍惜社會上青年人的特質外,這亦提醒了我們要提供機會讓青年從歷史中學習和吸取教訓,令愛國愛港的初衷在運動中得以貫徹。若然是這樣,今年的冷處理或許是太過低調了。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