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社會企業的「軌數」

管仲除了確保每家男丁都有其謀生空間外,還確不因氣候環境變化而使生活受到影響。這是建立一營生環境以上,再加上一套管理法,使人人都能夠生活。這便是「以人為本」施政。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十二‧毋知殺君自立」。公元前686年齊公子毋知殺死齊襄公謀奪諸侯之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齊桓公小白元年春,齊殺毋知」。次年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又殺死公子毋知即位,是為齊桓公,並且不記仇,聽鮑叔牙之言,任管仲為相,開啟齊國強大的年代。《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七‧重耳聞管仲死‧去翟之齊」。直到公元前644年管仲死,管仲一直相齊共42年,尊為仲父。不到兩年後,齊桓公亦鬱鬱而終,且死去多日也沒人知曉,導致「屍蟲出戶」。

管仲相齊之策

現在很多人都只知道管鮑之交,以及公子小白與毋知兩兄弟爭位的恩怨,管仲原效力公子毋知,以及幾乎把公子小白射死。有些人把管仲治齊,視為帝王之術。事實上,管仲施政,實際上是秉承傳統的「信」觀念,並履行權力社會責任,帶出一套人權觀念,具體地在政策上實現出來。「以人為本」一詞就是典出《管子》,而整套「以人為本」施政策略及細節,竟然甚少人論述甚或只是提及。

隨便從《管子》節錄一段文字,亦可見一斑。《管子‧山至數》說「國筴出於穀軌,國之筴,幣乘馬者也。今刀布藏於官府,巧幣萬物之輕重,皆在賈之,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彼穀重而穀輕,人君操穀幣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此守天下之數也」」。

意謂,國家的生存策略,在於糧食生產和分配,至於分配方針,以貨幣作為主要運作媒介。(古代農業社會,糧食、必需品及用品,都出自田野,會因天氣變化而有豐收失收的情況,因而市場供求多寡時有不同,有時貴有時賤,同時,物品亦會因是否生活必需而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儲存在官府中的貨幣,是用作權衡輕重,適時地因應物品的生活重要性,平衡貨品的價格,一切物品供求買賣都在會市場上進行。當某年豐收時,物品不矜貴,價賤,相對來說貨幣便較重要。當某年失收時,物品矜貴,價高,相對來說貨幣便較不重要。而糧食這種生活必需品,時或矜貴時或是不矜貴,人君就是要利用官府貨幣庫存及官倉糧食庫存,掌握權衡技巧(平抑市場謀取暴利,達至確保人人都有足夠糧食),這樣天下便可安定。這便是安守天下的策略了。

管仲除了確保每家男丁都有其謀生空間外,還確不因氣候環境變化而使生活受到影響。這是建立一營生環境以上,再加上一套管理法,使人人都能夠生活。這便是「以人為本」施政。

在這段短短的文字中,便有兩個字的意思已失傳了。一個是「筴」字,一個是「軌」字。

在《管子》的「筴」字,是策略或方針的意思。大者如國策,小者如某地區的生存策略。如《管子・山國軌》說「桓公曰:『善・吾欲立軌官,為之奈何?』」管子對曰:「鹽鐵之筴,足以立軌官」。所謂「鹽鐵之筴」,是指某地的生存策略,以生產鹽或生產鐵作為經濟支柱。

「軌」字基本上是車軌的意思,但在《管子》中,卻可以看出一個由車軌所建立的交通運輸網,這個運輸網,是可以連接到家家戶戶。《管子・小匡》便說「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用意是生活物資,可以去到每一家每一戶。這是「軌」字的第一重意義。

事實上,這個交通網絡的建立,第二重意義是制定了民間調查策略。《管子・山國軌》說「桓公曰:『行軌數奈何?』對曰:『某鄉田若干,人事之准若干,穀重若干』」。可以掌每家每戶的謀生條件是否足夠,這種民間調查便稱為「軌數」。《管子・國蓄》便說「百乘之國,官賦軌符,乘四時之朝夕,御之以輕重之准,然後百乘可及也」。天氣變化會影響必需品生活供求,小國掌握了「軌數」,派員調查,民間生活安定,國家便可安定。所以《管子・山權數》說亦「軌守其數,准平其流,動於未形,而守事已成」。

這是社會一體論的具體說明。生活物資及供給,有如人體的經絡,生活物資就相當於「氣」,在社會上,要打通經絡去到家家戶戶,周而復始,社會才會健康。就正如《黃帝內經‧營氣》說「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有關「信」文化及社會一體論,請參閱本網站拙文——中國古代社會一體論與全民保障「信」文化

《史記‧管晏列傳》說「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彊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太史公記齊國之所謂「強」,並非指軍事強國,而是指人民生活豐足的意思。而人民生活豐足,亦使國家儲備充足,才連帶有機會使齊國軍事強大。

這是26個世紀前的事,當時仍然是農業社會,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當然不同於現在。但是人要生存,所需的營生環境及謀生空間應是千古不變。

現代已是跨越了工業時代、科技時代,甚或稱為數碼時代,生產方式已大大不同。現時已經常談論人的價值觀,可惜「信」的觀念已失傳,亦失去營生環境的概念。閱讀歷史及翻閱古代文化,找回這些重要理念,亦算可喜。

現在適時提出的基建社會企業,正就是本着這「信」觀念及社會一體論而建構。在不影響現有市場運作下,豁出一個新的市場空間,化解現有市場的營生環境壟斷,確保一個營生環境,使人人的謀生權得到保障。而這基建社會企業的建構,純是「以人為本」,雖是中華文化,但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在裏面。

保障謀生權的謀生機會便是「氣」,藉着城市主題公園的設計,有如經絡,再藉着「軌數」把謀生機會帶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及每一個層面,循環不息。而謀生方式不再單是農業生產,而是以旅遊為「筴」,帶動各行各業發展。(有關基建社會企業,請參閱本網站拙文──基建社會企業

曹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