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6:02: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美國可能分裂 隨時爆發動亂

特朗普防疫治疫失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惡化,經濟已陷困境。股市還漲與失業率升至近百分之十五,顯示出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

美國為什麼不分裂?總統特朗普上台突顯出美國極右派與民粹主義結合,騎劫國家大權。他們代表的,一方面是華爾街與猶太金融集團的利益,百分之一的富豪剝削百分之九十九的國民。另方面,民粹主義煽動失業的低層國民,政策討好白人,針對其他族裔和新移民,代表社群是城市失業白人和內陸州份的工農基層。在近年選舉中,反映出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地域差別,東北地區以紐約為代表,西海岸以加州為代表,都是美國尚餘競爭力還強大的地區。城市文化濃厚,便是民主黨的支持地區。其餘內陸地區,原來的傳統工業區,和南部農業與油氣生產區,加上佛羅里達州等的休閒與退休人士為主的區域,是共和黨的基地。

撇除加州,因在1850年才以墨西哥戰敗割讓給美國。美國在1860年代的內戰,南北勢力之分亦大致與今天民主黨、共和黨勢力地域的劃分相同。共和黨中部州份在二十世紀大眾工業化,但在二十一世紀便已沒落。內戰時南北之爭一是取消奴隸制;二是更關鍵的是以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來取代奴隸制的農業生產,代表着不同生產方式、社會制度之戰。今天共和黨與民主黨之爭,則是全球化的國際生產體系與逆全球化的本土保護主義的生產體系,後者排斥美國本土以外的一切,但仍然是不同生產方式之爭。共和黨治下地區充滿了白人種族主義的仇恨,保留了不少南北內戰前的南方價值和習性,槍械主義便是明顯的例子。在小布殊與特朗普兩任總統,民主黨都是贏了普選票數,輸了政權。小布殊挑起伊拉克戰爭,特朗普與所有外國為敵。內政則均是保守落後,偏向富豪。正因如此,共和黨的極右化刺激起民主黨的左傾發展。源自幾十萬人口佛蒙特州的民主社會主義已成民主黨新生代的主流,與特朗普所代表的極右民粹主義勢成水火。於是,若特朗普連任,並且再以非多數票當選,民主黨的激進勢力會接受他的政府嗎?

特朗普防疫治疫失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惡化,經濟已陷困境。股市還漲與失業率升至近百分之十五,顯示出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疫情再惡化,經濟再差,民眾作反的機會便大。一是極右派作亂;二是加州、紐約州等自謀生路,不再接受特朗普政府的胡作妄為。

加州已有獨立要求,在防疫治疫、經濟和外交內政,都有條件脫離共和黨挾持的聯邦政府,情況近似但更勝於蘇格蘭之於英國。獨立之聲一起,美國困難更甚。

美國並非不會分裂。

特朗普或會走上納粹的道路

美國可以分裂,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全國動亂。

美國這一、兩個月的失業人口超過3000萬人,失業率近百分之十五,而且疫情未見改善,社會隔離,經濟停頓在短期內還會持續。美國經濟早已是泡沫,財富集中於極少數人,他們不會拿出來作實業投資,只是在金融市場投機謀利。經濟衰退、失業上揚卻股市興旺,正反映出美國社會與經濟的兩極化。政府印刷鈔票來救市,不少被挪移股市等投機。缺乏實業發展,服務業的泡沫穿破,怎樣可以重建就業、恢復收入來用大眾消費提振整體經濟呢?

美國社會裏,窮無三日之糧的不少,連中產階級也難以面對三個月的收入中斷。負債的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的停頓下,底下的千瘡百孔全部暴露。政府防疫治疫不力,經濟受疫情與泡沫穿破的雙重打擊,形勢劣於大蕭條。且據說疫情在今秋還會再掀第二波的衝擊,新冠肺炎也觸發起其他隱伏的疫症。切斷不了疫情的傳播鏈,止不了疫症,美國經濟只會內向爆裂。

當中下層無以維生,當執法以種族與政治分化,當基層白人的種族主義和基督教近於邪教的教導歧視非白種人,把一切困難歸咎於種族因素,也當美國社會普遍藏有槍械,這個社會會怎樣變化呢?

種族因素的暴力事件已層出不窮,形勢惡化下,相信會出現大規模騷動和反抗。韓裔以往是武裝聯防自守,華裔看來缺乏這樣的決斷和集體防衞意識,便可能成為特朗普帶頭的政府與媒體攻擊的對象。暴民響應而出現廣泛的排華仇華行動,大有可能走向當年納粹德國攻擊猶太人社區的初期趨勢。對政府和社會不滿、搶掠可見的財富、夾雜種族偏向的暴力執法,城市暴動可遍地開花。

對於特朗普政權,防疫治疫無力無心,提振經濟無方無法,甩鍋給中國也過於荒誕,難以令大眾和世界相信。即使甩鍋,若不能從中國榨取金錢,也無補美國的困局。它能夠做什麼呢?像大蕭條時的世界大戰已不可能,它可用什麼方法刺激經濟、挽救選情呢?

一是發動右翼組織,攻擊民主黨的地方政府,武力威嚇參加選舉的候選人,為特朗普造勢,甚或策動動亂,威嚇美國社會。

二是全面出擊,用盡各種手段,攻擊任何外國來煽動民眾的種族主義和極右的政治思想,以此來打擊民主黨候選人,特朗普便走上納粹的道路。若不能扭轉選情,更會不顧一切的是阻撓選舉進行,延長他的總統任期,作戰時總統或動亂總統。

結果會怎樣呢?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