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的時候,新年時的祝賀語是以「添丁發財」居首。那時代的人都喜歡有大家庭,孩子愈多愈好,生孩子的目標,乃是增加勞動力:尤其是在農村;尤其是在戰後。慢慢地,重心移向一邊,說「添丁」的人少了,大家都愛「發財」。於是小孩子都說:「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到今天,「恭喜發財」只屬口頭禪,也用以騙騙洋人;代之者是「身體健康」,而且是誠懇真摯地說、一本正經地說、語重心長地說,甚至再三強調地說:「祝你健康:乜都假,最緊要係身體健康」。
「乜都假」中的「乜」,是指什麼?可以說是涵蓋了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好東西:福、祿、壽、喜;言下之意,若是沒有健康的身體,縱使得到全世界,又有何用?
所以,長壽的當然附帶條件之一,乃是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然則在現實中,長壽與身體健康必然是互為反比的。換言之,理論上愈是長壽,身體的機能必會愈差。現在邵逸夫走了,不妨用他做例子。活到107歲,而且什麼都不匱乏,亦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敬重;物資、金錢、名譽、地位,全都有了。但到最後,免不了體弱。無他,機器用得久,也有殘破的一天,何況血肉之軀?
年紀大 機器壞
這裏面可以看出一個道理:「年紀大,機器壞」。一個人縱使能夠避開所有致命的意外,保護身體不受外間因素的荼毒,不免終有一天,體內某部分的器官或組織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或在「繼續生長」中失誤,從而令生命劃上一個句號。前者(某部分的器官或組織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包括心臟;後者(在繼續生長中失誤)往往以「癌」的形式出現,因為癌乃是源自「不依常規生長」的(錯體)細胞。
在這裏,我們可能對一個「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找到了答案。問題是:為什麼當今有那麼多人死於心臟病和癌症?從前這兩種病好像沒有像今天般猖獗。答案可能是:因為從前的人尚未去到「年紀大,機器壞」的地步,已經敵不過各式各樣的病,早就走了;於是輪不到「年老衰敗的心臟」、或是「複製再複製以至過程中不免出錯的細胞」去收拾他。從前的說法,是「人生七十古來稀」;尚是不太久之前,平均預期壽命不到50歲,今天是79歲;從前有瘟疫、肺癆、天花等奪命的病,令人英年早逝,今天這些病都有特效的藥或防治的方法,把病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機器壞」的「可能發生」機率,於是大增。有人甚至這樣說:「將來醫學發展,可會是百病都能治,人人活到百多歲;屆時唯一死因是癌。」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