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意大利醫院呼吸機短缺病人命危 工程師改裝浮潛面罩救10人
看到這則新聞,您想到什麼?您覺得中、英、數、常等單一方面的知識對小學生來説是否可以教導他們創意、應變等能力?很可惜,疫情期間,一般學校給小學生每天在家做的、學的都是圍繞這些各自科目的功課。
相信無人反對愉快學習的好處,那麼是家長給學校壓力,還是香港的教育出了問題導致明明不用上課的這段期間,孩子們反而被重重功課壓得透不過氣?有些平時做得慢、或者學習能力稍遜的小學生更加做到天黑,家長要上班又要充當老師在家裏教孩子做功課,壓力可謂不小呢!如果像之前那樣因為要考好試,無可厚非,這些功課可能有需要。但如果疫情持續,政府最終決定取消本年度的考試,那麼孩子們在這段期間是否要這樣學習下去?功課究竟是用來打發時間還是教學生知識?
如果大家認真地反思一下,您應該會同意以下幾點:
突然其來的疫情,孩子們要留在家完成功課,他們需要自動自覺的學習態度、更高的自學能力、自理能力和解難能力,這些能力不是因為疫情才需要,將來人工智能普及,孩子們更需要這些技能,否則很容易被淘汰。
面對疫情,加上全球化關係,國家之間互相影響,我們必須要教孩子多關心社會;德國總理默克爾帶領她的國家,做出了「在人類災難時的決定」以及「德國人民此刻自發行動助人的素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讓學生透過動手做提升孩子面對未來所需技能,包括:自理、自學、探究、創意思考、解難、應變等,這不就是我們之前一窩蜂去推動 STEM教學的目的嗎?
初小自學教材帶來的成果
以下分享一些我在救恩學校給與初小的自學教材帶來的成果。雖然,不是全部有參與的學生都獲得同樣的成果,但這股動力可以透過我們的應用平台影響其他學生,效果可以超乎理想。
自製手機揚聲器:功課才發出不到一小時,這位學生當晚已經急不及待去做,興趣給與的動力比功課來得大很多。
研究如何摺紙飛機才能飛得遠:平常在學校,老師和學生都很忙,現待在家裏有時間,為了成功挑戰老師那隻紙飛機的飛行記錄,學生坐定定認真做實驗,把不同的模型仔細分析,探究精神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
不斷嘗試和測試,鍛煉出孩子的耐性,也是研究需要的態度。
找出紙飛機的重心,調節重心位置使它飛得更遠:學生沒有長軟尺,為了計算距離,想到利用踱步來代替軟尺,達到跨學科學習的目的,也提升了解難能力。
認識槓桿原理:透過生活體驗把機械與工程課變得輕鬆又容易明白。
利用虹吸原理為魚菜共生瓶換水:哥哥在做老師給的實驗課題,妹妹也跟著做,把 STEM 學習帶回家好處確實不少。
不少同學想給予老師一段好的影片介紹自己的作品,向父母學習影片製作,自學之餘也懂得分享,推動其他學生一起學習。